首钢集团:从国旗杆到“手撕钢”的创新之路
首钢集团:从国旗杆到“手撕钢”的创新之路
1991年4月15日,天安门广场上,一根崭新的国旗杆巍然矗立。这根由首钢集团制造的国旗杆,总长32.6米,比原来的旗杆“长”高了将近10米。这一变化,不仅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进步,更体现了首钢集团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
百年首钢:从“一穷二白”到世界500强
首钢集团的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石景山铁厂,是中国最早的钢铁企业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首钢获得了新生,1958年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中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高炉。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公司、新钢公司、迁钢公司、首秦公司、高新技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首建公司、房地产公司、实业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1090亿元,实现利润水平43亿元,钢产量1540万吨,职工近8万人。在中国企业联合会按2006年数据评选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中,首钢销售收入列第10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首钢列第36位。揭开了中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295位。
进入21世纪,首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搬迁调整。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曹妃甸的方案。2010年首钢将搬迁完成。2011年1月13日,在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上,首钢获颁“功勋首钢”纪念牌。当日,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举行。2016年8月,首钢总公司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12位。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431名。2019年7月,《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公布,首钢集团位列第402位。2020年8月,《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公布,首钢集团位列第429位。2022年8月,《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公布,首钢集团位列第328位。
技术创新:首钢发展的核心动力
首钢集团深知,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首钢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布局,致力于高标准构建创新机制、高层次建设创新平台、高水平培育创新人才,成绩斐然:首钢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市场占有率保持国内前三,自主研制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用超纯净高温合金助力大国重器、搭建新能源电动车数字化车身研发平台……对首钢来说,技术创新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比较竞争优势的“关键变量”,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首钢场景的“最大增量”。
在新材料研发方面,首钢集团更是走在了行业前列。他们研发的“蝉翼钢”厚度仅为0.07毫米,主要应用于5G基站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滤波器、集成电路板等,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手撕钢”厚度仅有头发丝的六分之一,不仅能够抵抗反复折叠,还具备强大的耐腐蚀、抗氧化功能,价值堪比黄金。此外,首钢还开发出“蚕丝钢”,这种精细钢材主要用于天然气工业窑炉和汽车尾气净化领域。
绿色发展:首钢的未来之路
面对日趋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首钢集团保持战略清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深刻把握技术创新在企业经营生产中的引领作用,坚定不移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要坚定发展信心,全面落实集团“两会”各项任务,用好技术创新、数智赋能、绿色发展“三大利器”,在产品创新抢市场、管理创优提效率、对标找差创一流上突围,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坚持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精心组织、高质量编制好“十五五”技术创新规划,为集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国有企业,首钢集团始终将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逐步建立低碳产品和服务体系,持续提升首钢低碳产品竞争优势。同时,首钢还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科技人才队伍。
从天安门广场国旗杆的“长高”,到“蝉翼钢”、“手撕钢”的研发,首钢集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国企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首钢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