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策略助力北京老楼绿色蝶变,年减碳6.56吨
六大策略助力北京老楼绿色蝶变,年减碳6.56吨
“绿之屋”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简称“中国院绿建院”)对北京一座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式办公楼进行的改造项目。作为一支以绿色设计为专长的团队,他们以“全生命周期低碳化”为目标,展开了一场“低碳营造”的实验,并以两个完整自然年的运营数据,验证了改造空间全周期内的节能减碳效果。
“少装饰、多自然、轻建构、大绿量”的设计理念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提出了六大策略:空间用能、灵活适变、轻量建构、绿量提升、循环再生、智慧调控。这些策略不仅体现了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更为未来的办公空间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空间用能:延长过渡季366小时
设计团队通过功能分区优化自然采光和通风。南侧设置眩光引风区,北侧为挡风缓冲区,东侧是最大风压区,中部则为高舒适区。这种分区方式有效减少了用能区域,结合良好的天然采光和南北自然通风,全年能耗大幅降低。经研究计算,通过用能分解、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等方式延长的过渡季时长可达366小时,建筑运行阶段节能约1.15万千瓦时/年,减碳约6.56吨/年。
灵活适变:空间自由可变
改造空间东北侧为开放活动区,日常使用功能以讨论、阅读、休闲为主;在举办讲座、展览等社会活动时,可利用推拉隔断实现空间形式与功能布局的转换。此外,界面系统大量采用可装配式格架隔断、组合隔断墙体、通电雾化玻璃隔墙等,通过界面的快速转换创造多元化的功能体验;利用可移动家具、可拆装格架来实现空间布局的多样性。
轻量建构:节材约1.8吨
项目采用轻型钢构进行搭建,相比木材具有更大的节材和环保价值。项目采用模块预制理念,自主设计了可拆装的格架系统,并集成了细钢杆框架、亚克力隔板、钢片书撑等一系列轻量做法。轻量化建材与简单适变的节点构造,不仅节省了材料,也缩短了施工周期、改善了施工环境。经研究计算,通过轻量化装配建造的方式节材约1.8吨。
绿量提升:打造立体生态系统
在开放办公区南侧,设有一条由绿植墙、景观盆栽、工位绿化限定而成的共享绿径,既作为公共交通走道,又形成了一条对外展示宣传、对内休憩放松的共享空间。入口展览区和办公区南侧均设有立体绿化系统,吊顶采用具有反射特效的镜面复合板,向上放大了自然光和绿植墙的生态界面,扩展了生态空间范围。通过绿量提升的方式可减少建筑碳排放约0.2吨/年。
循环再生:最大化利用既有设施
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围护、裸顶以及部分可利用的设备。主要办公区地面保留了原有基层,在地砖清洁、自流平填补缝隙等措施后直接铺设PVC。将拆除的玻璃废渣和金属管型材打碎、切割,制成骨料掺入水磨石中,经过多次切割打磨,形成了一种区别于传统水磨石的特殊肌理。
智慧调控:智能环境控制系统
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室内环境的精准调控,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具体包括智能照明系统、智能空调系统等,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亮度和温度,避免能源浪费。
“绿之屋”项目不仅实现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一个健康、舒适、充满绿意的工作环境。这个项目充分展示了绿色办公空间设计的精髓,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