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庆顺:杨柳青年画的守护者与传承人
霍庆顺:杨柳青年画的守护者与传承人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技艺闻名。它起源于明代崇祯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享誉中外。作为春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柳青年画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作品涵盖娃娃、仕女、民俗故事等多种题材,如《莲年有余》象征富足,《五子登科》寓意家族兴旺,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吉祥寓意。
霍庆顺:杨柳青年画的守护者
在杨柳青年画的传承谱系中,霍庆顺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他见证了这门古老艺术从濒危到复兴的曲折历程。
1950年,霍庆顺出生在天津杨柳青年画世家,是著名年画坊“玉成号画庄”的第六代继承人。自幼受家庭熏陶,他5岁就开始学习年画彩绘,12岁跟随父亲学习印制木板画。几十年来,他不断研究年画技艺,全面掌握了勾、刻、印、绘、裱等传统制作工艺,尤其擅长年画印制和彩绘艺术。
濒危时刻的抢救
上世纪50年代,杨柳青年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珍贵的木制雕版在战乱和政治运动中散佚或被毁。霍庆顺的父亲霍玉棠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院子里挖坑,用油纸包好木版埋藏起来。虽然这种方法保住了部分雕版,但也导致一些木版因潮湿而受损。
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杨柳青画店,对传统文化保护作出重要指示。这为年画的复苏带来了转机。在政府的支持下,霍玉棠带领霍庆顺等人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开始抢救和恢复年画生产。他们四处搜集散佚的古版,整理年画资料,逐渐恢复了年画的生产。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近年来,在霍庆顺等人的努力下,杨柳青年画得到了新的发展。天津市西青区政府积极推动年画产业振兴,目前拥有72家作坊和2000多名从业人员,年产值超过3亿元。霍庆顺不仅自己坚持创作,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他的儿女们也在他的影响下加入了年画制作行列。
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霍庆顺也在探索创新。他尝试将年画与现代元素结合,开发新的文化衍生品。但同时,他也坚持认为:“没有价值的年画是不能用机器生产的,传统工艺的创新要拿捏好分寸。”
从“贴年画”到“挂年画”
随着时代的发展,杨柳青年画也在悄然变化。过去,年画是贴在门上、灶上、水缸上的“粗活”,而现在,年画更多是被装裱在画框里,挂在客厅里,成为文化展演和外事礼品。这种从“贴年画”到“挂年画”的转变,反映了年画从实用品向艺术品的转型。
面对产业化和文化浮躁的挑战,霍庆顺始终坚持手工制作的传统。他认为,机器雕刻的呆板无法替代手工雕版的灵动,每一道工序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
未来的展望
如今,杨柳青年画已经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天津文化的重要象征。但霍庆顺深知,非遗保护任重道远。他经常走进校园,向学生们讲解年画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希望更多人能品味蕴藏在年画中的味道。
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之路,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在霍庆顺等传承人的努力下,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在以新的姿态,继续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