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樊梨花诉堂》复排成功: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泗州戏《樊梨花诉堂》复排成功: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近日,泗州戏传统经典剧目《樊梨花诉堂》在安徽蚌埠大剧院复排成功并举行首演,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此次复排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体现了对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泗州戏《樊梨花诉堂》:传统经典的新时代演绎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安徽省淮河两岸地区地方传统戏剧。《樊梨花诉堂》是泗州戏表演艺术家李宝琴的代表作,该剧目充分表现了樊梨花忠于爱情、以国为重、顾全大局和不计私怨的爱国主义精神及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品格。
此次复排由安徽省泗州戏剧院主导,著名徽剧表演艺术家李龙斌担任导演。在剧本整理方面,邀请剧作家文侠对《樊梨花诉堂》的剧本进行了整理,尽力删繁就简,情节凝炼。唱腔方面,复排时更是参考了李宝琴留下的各种录音资料,最终选用1982年李宝琴的录音版本,因为这个版本最能体现李宝琴艺术最成熟最辉煌的时候。在伴奏方面,整添色彩,重新配器作曲,现场伴奏乐队多达30多人,使得整出戏的音乐更加丰满。
泗州戏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
泗州戏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淮海戏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都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这些剧种都演绎过《樊梨花诉堂》,但是李宝琴所唱的《樊梨花诉堂》最为精彩。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戏的观众日益流失,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也就面临失传了。
为了保护和传承泗州戏,近年来,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对《杨八姐闯幽州》《拾棉花》等泗州戏经典剧目进行创新性复排。此次《樊梨花诉堂》的复排更是入选了国家非遗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在复排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都感到一种精神的注入,一种意识的唤醒,而随后这出戏的各地巡演,所到之处,都是满堂喝彩。
樊梨花的艺术形象塑造
为了更好地表现樊梨花这个角色,复排导演李龙斌特意让工青衣和工刀马旦两个青年演员来分别饰演。苏静工青衣,她回忆说,泗州戏前辈艺术家活跃在舞台上时,她才从戏校毕业,只是在台下欣赏,偶尔能够幸运地跑跑龙套。现在,自己担纲主演,在演唱剧中最经典的《诉堂》一折时,她颇为感慨,她觉得一代代泗州戏艺人——尤其是李宝琴老师,在那一刻灵魂附体。李宝琴这一折的演唱有46分钟,现在的复排版也有35分钟的长度,整个唱段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值得一提的是,在复排《樊梨花诉堂》时,李龙斌要求演员们无论念白还是演唱,都坚持使用泗州戏流行地区淮河两岸的方言。著名编剧侯露对此很有感触。她说:“我们的地方戏是一个地方文化DNA,是它的乡音。这出戏特别明显地表现了淮河岸上的这群人、这方土地,大家都知道淮河两岸的老百姓相对是剽悍的,但是他们的内心是细腻的,这种地方的性格完全地在这个戏里面,所以我觉得这出戏能够复排,能够这样准确地把握住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民族性格。那种传承,我觉得太了不起了!”
结语
泗州戏《樊梨花诉堂》的复排成功,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更是一次创新性的演绎。通过剧本整理、唱腔复原和方言演唱,泗州戏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如复排导演李龙斌所说:“为什么好的经典的剧,它能那么脍炙人口?就是因为他们有无数代艺人不断地加工提高,使得戏越演越精彩。我们也应该做一个经典剧目的添砖加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