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的书法特点及其贡献
王铎的书法特点及其贡献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帖学巨擘。诗文,书画兼擅。其主要成就是行草书,确切的说是大字行草书。
王铎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后世评价王铎书法,有“神笔”之称。
王铎书法也是从前人开始的,尤其是他取法于王羲之,他的用笔斩钉截铁,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起笔、收笔重,而中间提笔快速,让点画在这样的笔法行进中显得稳定性很强。王铎遍学诸家,吸收了各个时期的名家笔法,最终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用笔方法,对于他的书风的形成,笔法起到了关键和重要作用。
一、王铎书法风格主要特征
笔连字连,一笔到底,夭矫翻腾,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粗看似乎点画狼籍,不计工拙,细审则精微处应规合矩,无懈可击。
字字攲侧不稳,但经过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呼应,却又显得协调自然。点画浑厚,变化多端,但不刻露粗率,相当节制合度。
马宗霍《霎月楼笔谈》评论说:“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其势而势若不尽。”允为确评。
二、是用墨的独创性
王铎的用墨,由湿渐干,由干渐枯,燥润相间,具有极强的节奏感。
尤其是创造性的利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使字的形态简洁,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块面与线条的对比组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三、是章法上的独步古今
元以前的人,强调“似攲反正”,但一般都着眼于单字,在偏旁部首的组合变化和单字的体势变化上作文章。
但写大字行草书,如果一个字一个字追求体势的变化,就会显得琐碎散乱。
王铎创造性的扩大变化的单位量,从一个个字,变为一组组字,连续几个字的左斜,连续几个字的右倾,将“字不作正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变为行不作正局。
数字甚至半行,一行为组合变化单位营造对比变化,组合关系。对比单位量的扩大,将每个字的体势变化推向每行字的轴线变化,“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之长篇,比如黄河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刘熙载《艺概》),这种以字组,以行为单位的组合变化,使整体篇章更加大气张扬是在字法结构上,不取晋唐的简约散淡,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笔画完全循以楷法,一笔不减,不以约定俗成的符号代替偏旁部首,笔画能加长的则使其长到极致。
四、王铎书风影响了几百年
日本书法家用“后王胜先王”来评价王铎书法,说当年日本书道上的人见到王铎书法后,称他的书法甚至要超过王羲之书法,他不仅对国内书坛有很深远的影响,也对日本书法产生了一定的振荡,王铎在书法史上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
王铎大字作品字法的实线连缀,以繁密胜简约,这两种一反前人的变化手段,使他的大字作品表现出气脉长,气势大,气韵足。
王铎的创新对当代书法的临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王铎的创新,是对晋,唐,宋书法传统的整合,是对以“韵”“法”为尚的反向开拓,是小字变大字的开山。
王铎的技法创新,对当前条件下大字书法的学习,创作具有极大的参考,应用价值。
“笔墨当随时代”,晋唐人的“尚韵”“尚法”在当代已不可持续。晋唐人的“尚韵”“尚法”书法作品,字形大多数只有一平方厘米大小,篇章大多数是30平方厘米不到的小篇幅。
其笔法,字法,章法是小字的成系统的法则,而小字变大字,需要完全不同的技法处理和过渡,解决手段。
现代条件下,大字书法已然成为流。
学王铎大字书法,从二王一系的小字小篇幅变成大字大篇幅,把小字拓而为大的的技术性问题,王铎已经为后人开辟了道路,同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王铎,可以直取其技其神,不存在学习二王一系小字,而要拓而为大时技术上的障碍。
用墨和章法的独创性,大字巨幅作品字与字之间的实线连缀,仅此三点,现当代写大字,王铎必学必参。
学习王铎书法,就不存在节奏平淡,章法散漫,气息羸弱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