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满江红·写怀》赏析
岳飞《满江红·写怀》赏析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原文
岳飞《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壮志 一作:壮士;山缺 一作:山阙)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译文二
我怒发冲冠,靠在栏杆处,一场急骤而来的雨刚刚停歇。抬头望眼,向着天空大声呼叫,豪壮的胸怀激动剧烈,三十年功绩名位成了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耻辱,尚未洗去。作为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着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的营垒。壮士们打仗饿了就吃匈奴的肉,谈笑渴了就饮匈奴的血。我要重新收复旧日国家的疆土,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
注释
怒发冲冠:气得头发竖起,以至于将帽子顶起,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创作背景
第一种说法: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所作。
第二种说法: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镇守鄂州时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第三种说法:《满江红》创作
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为什么这首词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很有民族气节,深受乡亲和父老的信赖,人们纷纷送子女跟随他从军。他率领的队伍,英勇善战,接连获胜,屡立战功。敌人最害怕岳家的军队。这样的队伍,如果让它继续北上,收复失地,驱逐敌人,是完全可能的。然而,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反扑,岳飞的队伍被迫班师,这使他痛心疾首,悲愤填膺。他胸中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便冲冠而起,从心底迸发出了“怒发冲冠”的最强音。“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意思是:我倚着高楼上的栏杆,倾听那淅沥的雨声,远望着一片壮丽的祖国山河,雨刚刚停歇。
赏析二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
为什么这首词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很有民族气节,深受乡亲和父老的信赖,人们纷纷送子女跟随他从军。他率领的队伍,英勇善战,接连获胜,屡立战功。敌人最害怕岳家的军队。这样的队伍,如果让它继续北上,收复失地,驱逐敌人,是完全可能的。然而,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反扑,岳飞的队伍被迫班师,这使他痛心疾首,悲愤填膺。他胸中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便冲冠而起,从心底迸发出了“怒发冲冠”的最强音。“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意思是:我倚着高楼上的栏杆,倾听那淅沥的雨声,远望着一片壮丽的祖国山河,雨刚刚停歇。
赏析三
岳飞工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
赏析四
上片写作者悲愤中原重陷敌手,痛惜前功尽弃的局面,也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开头五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不可阻遏。这时,一阵急雨刚刚停止,词人站在楼台高处,正凭栏远望。他看到那已经收复却又失掉的国土,想到了重陷水火之中的百姓,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两句,是词人对往事的回顾与总结。“三十”表示年届而立,通常喻指人事业有成的阶段。“尘与土”“云和月”则象征着往昔的功名、事业与谋求北伐中原的壮志。这两句既揭示了词人过去的失意与坎坷,又展现了他执着追求、雄心不泯的内心世界。
下片抒写词人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心。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突出全词中心,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的感慨。又将“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其中“贺兰山”并不是实指,而是借指金人盘踞的地区。词人盼望,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表现出词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之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简析
《满江红·写怀》普遍被认为是蕴含着反侵略思想的名篇。这首词的上片,词人表达了对中原沦陷的痛心疾首,对前功尽弃的惋惜之情,透露出他壮志未酬的悲愤。词人以炽烈的笔触,抒发了自己愿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下片则更显激昂,词人将对民族敌人的刻骨仇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以及对朝廷的忠诚之心一一抒发出来,展现了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