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诗词唱和到患难相扶:苏轼苏辙兄弟情谊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20:4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诗词唱和到患难相扶:苏轼苏辙兄弟情谊

“与君同”,这三个字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表达与友人或爱人共同经历、情感共鸣的意境。然而,在北宋文学家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之间,“与君同”却承载着更为深沉的含义。他们不仅在诗词中互诉衷肠,更在人生的起伏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兄弟情谊。

01

诗词中的兄弟情

苏轼和苏辙,一个豪放不羁,一个内敛稳重,却在诗词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上,与弟弟已有六年未见。中秋之夜,他举杯邀月,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首词,不仅是对月的赞美,更是对弟弟的思念。苏辙收到后,也以《水调歌头》相和:“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玉粲,相对永登楼。”

一年后,兄弟俩终于在徐州重逢。苏轼写下《阳关词·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而苏辙则回应道:“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02

仕途中的相互扶持

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不仅体现在诗词往来中,更在仕途的起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苏轼性格豪放,直言不讳,这让他在官场上屡遭坎坷。而苏辙则内敛稳重,善于变通,常常在关键时刻为哥哥排忧解难。

最著名的莫过于乌台诗案。公元1079年,苏轼因“谤讪朝廷”被捕入狱,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苏辙挺身而出,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他在奏折中写道:“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这份手足之情,令人动容。

苏轼在狱中,以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写下了两首诀别诗给苏辙: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所幸在苏辙和众人的营救下,苏轼最终被贬黄州,保住了性命。而苏辙也因这次事件,决心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以便更好地保护哥哥。他从一个不问世事的文人,逐渐成长为朝廷重臣,最终官至副宰相。

03

性格的互补与人生的共鸣

苏轼和苏辙,一个如烈酒,一个似清茶,性格上的差异却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相互补足。苏轼曾评价苏辙:“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而苏辙则说:“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他们不仅是兄弟,更是知己。苏轼在《祭弟文》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皆迁为吏,仕州县期。惟我与兄,出处异宜。我性疏顽,早岁被谪。窜身南荒,不陨其泽。追惟平昔,咎端多矣。兄虽笃亲,终亦厌毁。赖兄恕我,始终如一。我官于朝,兄适丁忧。我迁于杭,兄坐是休。我初南谪,兄已北归。我今北归,兄复南驰。我虽早衰,幸未即死。我虽多难,命犹未已。与子相逢,知复何地。行年六十,与子皆老。非天盖高,吾自罪戾。愿从子游,归老故里。”

这段文字,道尽了他们之间超越生死的兄弟情。他们的人生轨迹虽然时有交错,但始终相互牵绊,共同前行。

04

结语:与君世世为兄弟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句诗,不仅是苏轼对苏辙的深情告白,更是他们兄弟情谊的最好注脚。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北宋年间,他们用诗词互诉衷肠,用行动相互扶持,谱写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兄弟佳话。今天,当我们再次读到“与君同”这三个字时,或许会想起这对兄弟,想起他们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想起那份永不褪色的兄弟情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