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橡胶林下种可可: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探索
西双版纳橡胶林下种可可: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探索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这片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破解橡胶种植带来的生态困境,当地探索出一条新路——在橡胶林下种植可可。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望改善生态环境,还能为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破解橡胶种植困境的创新之举
西双版纳是中国最重要的橡胶种植区,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产量、单产均居全国第一。然而,橡胶产业的持续低迷,加上不合理的开垦和管理,导致雨林面积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及相关企业,经过近一年半的调研和探讨,决定在橡胶林下推广种植可可。
科技支撑下的全产业链合作
该项目得到了多方支持,包括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双版纳勐腊县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多家企业和公益组织的参与。中科院版纳植物园提供科技支撑,自1961年就开始探索在橡胶林下种植包括可可在内的数十种经济作物。勐腊县农垦集团将先期提供数百亩橡胶林作为示范基地,并持续推广扩大种植面积。
北京接力公益基金会和爱心人士将为项目持续捐赠资金并贡献资源。在橡胶林下推广种植可可并开发本土巧克力等可可制品,则由两家企业合力完成。由此多方参与的“联合体”,将共同探索发展西双版纳可可产业。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橡胶-可可”复合种植模式,既能达到保水固土的效果,又能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生物链,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同时,这种模式还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据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田耀华介绍,可可树4年开花结果,7年进入盛产期。按每株平均产果60个、产豆1.5公斤计算,每亩可可豆的产量约68公斤。按照当前市场价格保守估算,每亩综合收益可达4760元,纯收益能达到每亩每年2000元左右。
打造新的可可原料产区
在全球可可供应紧张的背景下,西双版纳发展可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可可组织今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至2024年,可可的供应缺口达到46.2万吨,比上一产季的缺口(7.4万吨)增加了524%,因此国际市场可可价格大幅飙升。而云南的可可树适生区域不超过300万亩,西双版纳州就占了150万亩左右。若能顺利推进并持续推广,将有望在全世界产生一个新的可可原料产区,改变中国食品企业可可原料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
西双版纳橡胶林下种植可可的实践,为热带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模式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为当地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