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浆:真的“伤身”还是“养生”?
献血浆:真的“伤身”还是“养生”?
2024年,“山西19岁献血浆者身亡”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悲剧不仅让人心痛,也引发了公众对献血浆安全性的质疑。献血浆究竟是“伤身”还是“养生”?这个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也关系到社会的公益事业。让我们一起科学地认识献血浆,消除误解,做出明智的选择。
献血浆的科学原理
要理解献血浆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血浆是什么。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主要由90%的水分、7%的血浆蛋白及3%的其他无机盐成分及糖类电解质等构成。它负责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代谢物。
献血浆通常采用机采血小板的方式。这种过程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在无菌密闭条件下,从献血者体内采集血液并进行分离,提取需要的血小板后,将其他成分还输给献血者。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采集效率,还能大大降低发生HLA同种免疫反应和输血传染病的风险几率。
值得注意的是,献血浆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献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献血是采集全血直接用于临床输注,而献血浆则是采集血液中的血浆部分,用于生产血液制品。两者适用的法规不同,献血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而献血浆则遵循《血液制品管理条例》。
献血浆的益处
适量献血浆对人体健康有多重益处:
促进新陈代谢:献血浆能减少体内血浆量,促使血液成分重新调整和平衡,加速废物排出,维持生理功能。
增强免疫力:血浆量减少后,免疫细胞可能获得更多营养,提高活力,从而提升抵抗力。
降低血脂和血压:通过减少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钠离子等浓度,献血浆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并稳定血压。
刺激造血功能:献血浆会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增强造血能力。
心理满足感:助人为乐的行为能够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传递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献血浆的风险
尽管献血浆有诸多益处,但如果不当操作或过度献血浆,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
体质虚弱与贫血:长期或频繁献血浆可能导致血红蛋白下降,引发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低蛋白血症:蛋白质流失可能诱发低蛋白血症,表现为无力、浮肿等问题。
感染风险:若操作不当,可能存在乙肝、丙肝或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过敏反应:少数人可能出现皮疹、瘙痒或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
如何安全献血浆
为了确保献血浆的安全,以下几点建议至关重要:
控制频率:两次献浆至少间隔14天,每12个月的献血浆累计次数不得超过24次,每次献血浆量不得超过600克(含抗凝剂)。
选择正规机构:确保在具备资质的单采血浆站进行捐献,献血前要经过严格的健康检查,包括年龄、体重、血压、脉搏等基础指标,以及血型、血红蛋白含量、血清/浆总蛋白含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和 HIV-2)抗体、梅毒螺旋体等血液检测项目。
补充营养:献血浆后适当补充水分和蛋白质,避免剧烈运动。
献血浆的社会意义
献血浆不仅是一项个人健康选择,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血液制品在现代医学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用于生产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等救命药物。在重大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与应急救援、战备物资保障和军事反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是“捐献血液,捐献血浆,分享生命,经常分享”。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在献血者日主题中提到献血浆,体现了对献血浆重要性的认可。作为血浆的衍生物,血液制品有更长的保质期,在某些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及医疗急救等方面都有着其他药品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血浆中现已明确分子结构的蛋白有100余种,已经分离并使用于临床的有20余种。大部分血液制品目前不能通过重组方法制造,只能经由健康人体血浆提取。
结语
献血浆是一项既能帮助他人又可能对自身健康带来一定益处的行为。科学证明,适量献血浆不仅对社会有益,还能促进个人健康。但在决定前,请务必了解相关规定并评估自身身体状况,以确保安全。让我们一起科学献血浆,既帮助别人也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