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谈慢阻肺病纳入公卫:基层医疗机构是防治关键
钟南山谈慢阻肺病纳入公卫:基层医疗机构是防治关键
近日,慢阻肺病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一政策变化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对此表示振奋,认为这将极大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为什么要把慢阻肺病纳入公卫项目?
慢阻肺病,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据统计,我国约有1亿慢阻肺病患者,每年因该病死亡人数超过100万,是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第三大常见慢性病。然而,与高血压、糖尿病相比,慢阻肺病的防治形势更为严峻。
研究显示,我国慢阻肺病患者中,90%以上因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而未得到足够重视,近90%的患者此前从未得到明确诊断。这种“三高三低”的现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高,同时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规范化治疗比例低——使得慢阻肺病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钟南山院士:基层医疗机构是防治关键
钟南山院士指出,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是慢阻肺病防治的第一阵线,在慢阻肺病高危人群筛查、戒烟干预、长期随访管理、康复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非常高兴看到慢阻肺病被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作为呼吸病学领域医务工作者,我深感振奋。”钟南山表示,这一举措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基层,使老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更方便、高效和规范的医疗服务。
我国慢阻肺病防治现状与挑战
尽管我国在慢阻肺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全球慢阻肺病指数(COPD Index)显示,中国在疾病负担维度的评分较低,主要原因是患者基数庞大,死亡率位居全球首位,且人均经济负担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国在应对慢阻肺病方面表现积极,制定了多项防治行动方案,并明确了到2030年将70岁及以下人群慢阻肺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8.1/10万及以下的工作目标。然而,在医疗资源分布、药物可及性、诊断手段普及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国际经验与未来方向
国际经验表明,早期筛查和规范管理是提高慢阻肺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已启动多个相关项目,如“幸福呼吸”项目、“基层肺功能普及项目”和“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项目”,旨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防治能力。
未来,我国慢阻肺病防治工作将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
-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提高肺功能检查等诊断手段的普及率;
- 推动慢阻肺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和干预,实现早诊早治;
- 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优化患者管理流程;
-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疾病认知度。
政策落地,患者受益
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意味着什么?对于广大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根据部署,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逐步为辖区内的慢阻肺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免费提供随访指导、追踪病情、常规检查等健康服务。专家估算,预计今年全国约有100万名患者将纳入健康服务,后续将逐年扩大覆盖面。
钟南山院士强调:“慢阻肺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可以通过早期肺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遵医嘱使用吸入制剂规范治疗,疾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他建议40岁以上人群,特别是有长期吸烟史、接触生物燃料的、生活环境有明显空气污染的人群,在每年的体检中加入常规的肺功能检测。
慢阻肺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志着我国慢阻肺病防治工作迈入新阶段。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慢阻肺病防治的重视,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音。我们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慢阻肺病防治工作能够取得更大进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