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翥领衔破译契丹文字,解读600多个神秘符号
刘凤翥领衔破译契丹文字,解读600多个神秘符号
契丹文字,这种神秘的古代文字,曾随着西辽的灭亡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到1922年,辽兴宗的永兴陵出土了契丹小字和汉字版的《兴宗皇帝哀册》《仁懿皇后哀册》,这失传数百年的文字才重见天日。近百年来,一代代学者前赴后继,试图破译这串串神秘的符号,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刘凤翥先生无疑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学术之路:从点校《金史》到契丹文字研究
刘凤翥早年曾参与“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与傅乐焕、罗继祖等辽金史专家共事。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学术功底,也为他后来研究契丹文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5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内蒙古大学合作组建契丹文字研究小组,刘凤翥成为核心成员之一。这个由清格尔泰、陈乃雄、于宝林、邢复礼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突破了学科壁垒,开创了契丹文字研究的新局面。
研究突破:从契丹小字到大字的跨越
刘凤翥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在契丹大字研究领域的突破。契丹大字由于缺乏双语对译文本,且早期被误认为是赝品,研究进展一度停滞。1996年,刘凤翥发表《契丹大字中若干官名和地名之解读》,首次将契丹大字研究提升到拟音与释义相结合的阶段。
2004年是契丹文字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年,刘凤翥通过比对《耶律昌允墓志》中的官衔,成功破译了大量契丹大字,并为189个契丹大字构拟了音值。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契丹大字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集大成之作:《契丹文字研究类编》
2014年,刘凤翥主编的《契丹文字研究类编》问世。这部著作不仅是他个人学术生涯的集大成之作,更是契丹文字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全书收录了契丹大、小字碑刻的高清图录,提供了详细的录文、释文,并具有词典性质的语音、语义集释。
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契丹文字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权威的参考,也为更深入地了解契丹历史与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研究方法:借词对比与学科交叉
刘凤翥在研究中创新性地运用了多种方法。他充分利用契丹小字中的汉语借词,将这些词汇的中古语音与契丹小字进行对比,成功释读出大量文字。这种方法后来成为契丹文字研究的重要途径。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阿尔泰语言学、历史学、汉语音韵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与蒙古语等亲属语言的对比,总结出契丹文字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律,为文字的释读提供了有力支持。
成果与影响
在刘凤翥等学者的努力下,目前学界已解读出603个契丹大字单词和词组,构拟出242个契丹大字的音值;解读出1681个契丹小字单词和词组,构拟出219个原字的音值。这些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契丹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为解读这一古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钥匙。
契丹文字研究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契丹文字至今仍未被释读,其语音和语义仍是一个谜。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跨学科的合作,也需要更多年轻学者的加入。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契丹文字的神秘面纱能够被进一步揭开,为世人展现一个更加清晰的契丹文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