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浅谈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05:1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浅谈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国民道德却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甚至滑坡的现象。本文将从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存在问题

  1. 教师客观方面:
  • 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
  • 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
  • 传授知识单一,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1. 学生主观方面:
    由于个别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课没有语文、数学等学科重要,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不平衡,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态:
  • 主动学习心态
    这部分学生学习的态度、动机、兴趣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思维敏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求知欲望,能排除各种干扰,想象丰富,积极动脑,参与意识强烈,并富有情感。认识掌握某种观点,参与课堂活动,带有积极情结色彩的心理倾向。

  • 被动学习心态
    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在新课中所学的观点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生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兴趣低沉,思维冷缩,思域狭窄,安于运用机械重复的办法进行学习,认识水平比较低,不善明辨事非,死记硬背某种观点。

  • 消极矛盾学习心态
    这部分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缺少求知欲和进取心,学习没有意志力,思维缺乏流畅性和灵活性。他们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支配,认识模糊、感情淡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少积极参加讨论。

  1. 家庭、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 在家庭中,不少家长文化素质低,不能做出表率榜样。
  • 家长不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 对子女不管不问的家长仍占一定比例。

二、对策思考

  1. 掌握学生思想特点,学习品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思想实际,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特别是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深入学生,常和孩子谈心,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2. 激发兴趣,调节情感,深入研究授课艺术。
    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要讲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须知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不同,思想品德课所讲授的道德知识是一种公私合营和桥梁,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启迪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你所讲的观点,从而改变其观念,影响其行为。思想品德课这一特点,要求我们更要讲究讲课的艺术,不仅道德观点要讲懂,还必须有感染力,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形动人,以理服人,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3. 中学德育工作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大德教育和小节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除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理想壮志等“大德”的教育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文明礼貌,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尊重,等“小节”方面的教育。

  4. 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
    由于中小学青少年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里问题的孩子,心里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5. 培养学生相互评价、约束、规范日常行为。
    在初步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上,每个学生不但教育他们自己该怎样做,而且同学之间相互评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能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规范行为进行监督和帮助,形成良好的校园新风尚。

  6. 建立建全完善的思想品评价体系。
    目前,通过考试,我们只能考查出学生对思品知识掌握了多少,而不能反映出学生思想品德究竟有多高,这充分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一。为了搞好其评价工作,要建立和健全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考核制度,成立评价机构,配备人员,使评价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

总之,以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还需不断探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德育目标是课程目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德育就要认真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渗透,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德育也要对自己的理念、内容、方式、手段进行反思,从时代特征出发,努力弘扬主旋律,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发展需求出发,努力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心理学化。教育者更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素养,高度重视教师对学生影响力正在降低的问题,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师德状况,提高业务水平,改善教育行为,用丰富、美好、高尚的优秀文化去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本文原文来自yjbys.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