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腕叹息”:一个成语的前世今生
“扼腕叹息”:一个成语的前世今生
“扼腕叹息”这个成语,最早见于《晋书·刘琨传》,原文是“臣所以泣血宵吟扼腕长叹者也。”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因极度悲痛或遗憾而握着手腕发出长叹的情景。但这个成语的历史渊源,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早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就有“扼腕而叹”的记载。《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典籍,其中的“扼腕而叹”与后来的“扼腕叹息”在意义上一脉相承,都是形容因内心激动或悲痛而做出的肢体动作。
在历史的长河中,“扼腕叹息”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文献中,成为表达遗憾、惋惜或悲痛情绪的重要成语。例如,在《南史·王僧辩传》中,记载了王僧辩在听到皇帝驾崩的消息后,“扼腕叹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王僧辩的悲痛之情,也体现了“扼腕叹息”在历史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到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新安吏》中写道:“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其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扼腕叹息”,但“泣血”一词与《晋书·刘琨传》中的“泣血宵吟”遥相呼应,展现了相同的情感基调。
在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有“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感慨,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扼腕叹息”,但其中蕴含的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扼腕叹息”所表达的情感异曲同工。
到了明清时期,“扼腕叹息”在各类小说中频繁出现。例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北伐失败后,常常“扼腕叹息”,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无奈,也体现了作者罗贯中对历史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进入现代,“扼腕叹息”依然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它既可以用来表达对个人遭遇的遗憾,如“他因为一时疏忽失去了晋升的机会,现在每天都在扼腕叹息”;也可以用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感慨,如“看到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我不由得扼腕长叹,觉得我们应当有所行动”。
这个成语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持续活跃在汉语中,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描写,更凝结了中华民族对人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它体现了中国人面对挫折时的无奈,面对悲剧时的感伤,以及面对历史变迁时的深沉思考。
在当今社会,“扼腕叹息”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反思过去,同时也激励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扼腕叹息’不仅是对过去的遗憾,更是对未来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