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澧县基层干部调研报告出炉:工作负担重、人员不足成普遍难题
兴安盟&澧县基层干部调研报告出炉:工作负担重、人员不足成普遍难题
近日,内蒙古兴安盟和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相继发布了关于基层干部工作状态的调研报告,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报告不仅揭示了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为进一步优化基层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调研发现:基层干部面临多重压力
兴安盟的调研报告显示,当地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工作任务繁重,人手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岗位,如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领域,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一位基层干部表示:“我们这里存在‘关键岗位很缺人,一般岗位养闲人’的现象,有时候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
澧县的调研则发现,尽管当地通过增加干部人数和优化管理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层工作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在法律服务、矛盾调解等方面,专业力量仍然不足。一位村支书坦言:“虽然有了法律顾问,但面对复杂的基层矛盾,还是感觉力不从心。”
问题根源:权责不清与资源不足
基层干部工作负担重、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根源在于权责关系不清和资源分配不合理。一方面,上级部门往往将大量事务性工作下派到基层,而基层却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权限。另一方面,基层干部的职责边界模糊,导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日益突出。
此外,基层治理中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进一步加重了基层干部的负担。一些地方过度强调痕迹管理,要求基层干部花费大量时间填写报表、准备材料,而忽视了实际工作效果。
创新举措:各地积极探索减负良方
面对基层治理的困境,各地纷纷探索创新举措,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
江苏宿迁市通过列明乡镇(街道)责任事项清单,明确基本履职事项127项、配合事项71项,有效厘清了县乡权责边界。北京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让基层在遇到难题时能够快速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浙江则上线“AI社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基层干部处理重复性工作,让其有更多时间深入群众。
制度保障:为基层减负提供支撑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基层减负提供了制度保障。各地积极响应,采取压缩考核流程、减少迎检文件重复提交等措施,为基层干部减负。
南开大学教授徐行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对考核指标体系中不合理、非必要的事项进行清理,依据基层工作和人员状况制定合理、科学的考核指标。基层干部呼吁,需规范考核数量频次,推动部门间检查考核结果互认互用。
未来展望:构建科学基层治理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干部工作负担重、人员配置不足的问题,需要构建更加科学的基层治理体系。这包括:
- 明确基层权责边界,避免上级部门随意向下派任务
- 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减少形式主义,注重实际工作效果
-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
-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基层工作效率
-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让基层干部有更多获得感和成就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只有基层治理有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各地应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基层治理改革,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让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