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黑龙江玉米价跌16.5%,新一轮收储启动
1月黑龙江玉米价跌16.5%,新一轮收储启动
2025年1月,黑龙江玉米价格出现明显波动。据最新数据显示,全省玉米收购价格为1860元/吨,较前一日下跌0.1%,较前一月更是大幅下跌16.5%。这一轮价格波动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直接收入,也引发了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价格波动背后的逻辑
玉米价格的波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供给端来看,10月份以来,黑龙江籽粒直收玉米上市,水分偏高难以储存,下游企业掌握市场定价主导权,短期供应增加,季节性供应压力下企业顺势下调收购价格。农户今年普遍存粮积极性低,许多贸易企业随收随出。短期东北市场仍处于潮粮供应高峰,玉米弱势状态仍将持续。
从需求端来看,虽然深加工企业利润回升,消费有所增加,但整体需求仍显疲软。以生猪养殖为例,本周全国生猪均价17.6元/公斤,较前期下跌0.2元/公斤,跌幅1.29%。猪肉价格的下跌,主要原因仍是养殖端出栏水平保持相对旺盛,猪肉供应宽松,下游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导致猪肉价格有所下行。不过受天气转凉影响,猪肉价格仍存在一定支撑。
农民收入受冲击
玉米价格的大幅波动,首当其冲影响的是农民收入。在传统农业模式下,农民主要依靠玉米销售收入维持生计。价格下跌意味着同样的产量却获得更少的收入,这无疑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直接冲击。
然而,在这场价格波动中,一些创新机制正在发挥作用。例如,“保险+期货”模式在黑龙江桦川县等地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5年以来,大商所共计支持开展了199个玉米“保险+期货”项目,覆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河北等18个省(区),涉及现货量1147万吨,惠及农户11.9万人,实现理赔6.06亿元。
政策调控与市场反应
面对玉米价格的持续低迷,政府和相关企业迅速采取行动。中储粮集团公司及所属相关企业将进一步增加2024年产国产玉米收储规模,新增收购库点等信息近期将及时通过所在地媒体向社会公布。此次公告也是继上年12月5日中储粮官宣增储之后的第二次公告,无独有偶这也是继2024年1月11日中储粮官网首次发布玉米增储公告后一周年之后再次“官宣”。
随后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以及内蒙古分公司也是纷纷宣布新的玉米增储库点,其中黑龙江分公司26 个,内蒙古分公司7个,截至1月13日中储粮针对新季玉米对外发布的增储库点已经达到了169个,相对于之前官宣的铺设库点超过340个,对外公布的进度已经过半。
受此利好消息的推动效应,周一国内玉米市场走出了一波较为强势的期限联动的上涨行情。其中玉米期货主力合约继续冲高,且从技术形态上已经形成了阶段性上涨的趋势。现货市场方面产区、港口以及销区同样也是呈现出普涨的态势。即便是库存高企的南北港口,其主流报价以及成交价均较上周五上涨20- 30元/吨不等。相比之下产区市场的涨势更为显著,东北、华北两大产区在节前这个本该步入淡季的阶段纷纷开启了提价收购模式,且日内来看调整的企业数量仍在不断地增长,周一的玉米现货市场着实是呈现出了一片普涨的态势。
未来走势与建议
展望未来,玉米价格有望在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逐步企稳回升。从基本面看,虽说处于传统的售粮高峰期,但是由于临近春节和政策利好刺激,市场心态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看涨情绪还在升温。贸易商和用粮企业建库热情提高,节前卖压已经不足为虑,加上当前售粮进度偏快,余粮减少,玉米市场底部已经十分明朗。同时由于期现价差处于高位,更给企业套保收粮,增加空间。因此玉米价格有望继续反弹上涨。
对于农民来说,除了关注市场价格波动外,还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建议:
- 积极参与“保险+期货”等创新金融工具,利用保险和期货市场分散风险
- 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增加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比例
- 加强与合作社、企业的合作,提高议价能力
- 关注政策信息,及时了解市场动态
玉米价格的波动是市场机制的正常表现,但如何在波动中保护农民利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的重要课题。通过政策调控、金融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黑龙江玉米产业将迎来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