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贬居黄州,苏轼以乐观精神成就文学辉煌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33: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贬居黄州,苏轼以乐观精神成就文学辉煌

公元1080年,43岁的苏轼带着死里逃生的庆幸和前途未卜的迷茫,从开封南下,前往千里之外的黄州(今湖北黄冈)。这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第一站,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黄州是苏轼第一次的贬谪之地。因为乌台诗案牵连甚广,他的往日亲旧大多为避嫌不敢与之来往,初到黄州,苏轼过得战战兢兢,只敢晚上出去走走。孤寂是这段生活的主调,他住在定慧院,苦闷之下,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等诗句,已有穷途之悲鸣。

这期间,苏轼集中研究佛学,手抄《金刚经》等著作,从中得到一些慰藉,以消解痛苦;后来又研究史书,与现实交相印证。作为贬官,苏轼最难的是没钱,由于没什么俸禄,只有少量的实物配给,家中只够维持一年的生计。

在给好友秦观的信里,他记录了自己过日子的绝招:每月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作三十份,挂在房梁上,早上起床后用叉子挑下一份,用作当天用度,用完不许再拿,没用完就把剩余的钱放在大竹筒里,用于接待宾客。由于没钱,苏轼和家人自己研究做菜,黄州的猪肉很便宜,苏轼小火慢炖、点石成金,使之变成让人垂涎欲滴的东坡肉,他的《猪肉颂》、《东坡羹颂》流传至今。

又由于买不起酒,只能自己酿,还写了一首《蜜酒歌》来记录,其中说道:“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苏轼穷到饭都吃不上了,讨饭都讨不到,还好有蜜蜂造蜜,让他可以酿酒。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苏轼展现出了惊人的乐观精神和创造力。他不仅通过自耕自食解决了生计问题,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更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公元1084年,苏轼改任汝州团练副使。途中,他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面对奇伟的自然景观,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庐山的多姿多彩: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则变为挺拔峻峭的高峰;无论是远眺、近视,还是仰望、俯瞰,庐山都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为后文的哲思埋下伏笔。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景入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们之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是因为自己置身其中,视野受限。这正如我们在生活中看待问题时,往往因立场局限而难以把握全局。这种从具体景象升华到抽象哲理的手法,使全诗既具画面美又富思考性。

这首诗的核心在于说明观察事物应全面客观,避免因主观偏见或视角限制而陷入片面认知。它提醒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跳出局部的束缚,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问题。这种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启发意义,在现代社会依然发人深省。

苏轼在黄州的经历,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乐观精神和创造力。他不仅通过自耕自食解决了生计问题,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更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而《题西林壁》正是这一时期苏轼思想的结晶,展现了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