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钱学森的数字科学传奇:从“灵境”到AI,如何影响现代科技?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27:0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钱学森的数字科学传奇:从“灵境”到AI,如何影响现代科技?

1990年11月27日,一封特殊的信件从北京发出,寄往时任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汪成为。信中,一位科学巨匠将“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翻译为“灵境”,并阐述了这一技术将如何扩展人脑感知、推动人机深度结合。这位科学家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

在数字科学领域,钱学森的贡献远不止于此。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就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提出“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理念;90年代,他又在研究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虚拟现实技术;同时,他还为我国激光陀螺仪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这些在当时看似超前的构想,如今已成为推动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01

人工智能:开创性的思考

早在1979年,钱学森就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课中提到“电子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人甚至指责他是“机械唯物论”。但钱学森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从哲学高度阐述了人与机器的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永远是这样一种关系:机器是人做的,人创造了一种非常聪明的机器,人就又聪明了一些。这个距离总是这样。”

他将第五次产业革命的重心放在智能化上,把与智能化密切相关的脑科学、思维科学、智能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视为21世纪的五大尖端技术。在与我国著名控制论与人工智能专家戴汝为的书信中,他进一步阐述了“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观点,强调“机不是代替人,而是协助人,是人·机结合”。

02

虚拟现实:超越时代的“灵境”

上世纪90年代,钱学森在研究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开始关注虚拟现实技术。他将其命名为“灵境”,认为这一技术将扩展人脑的感知和人机结合的体验,推动人机结合从第一阶段走向第二阶段。

在他看来,“灵境”技术不仅能够创造一个三维虚拟世界,更重要的是,它将推动人机结合从简单的工具使用,迈向深度融合的阶段。他甚至亲手绘制了一张导图,阐释“灵境”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

03

激光陀螺仪:突破性的贡献

激光陀螺仪是测量导弹、飞机等载体姿态和位置的关键设备。1971年,国防科技大学收到了两张纸条,这是钱学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到的关于激光陀螺的大致原理和光路图信息。这两张纸条,成为了当时国内关于激光陀螺仪的全部资料,也被称作“钱学森密码”。

在钱学森的指导下,以高伯龙院士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陀螺仪,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04

影响与启示

钱学森的这些贡献,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技术突破上,更在于他前瞻性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他的“人机结合”理念,与当前人工智能发展中强调的“AI与人类协同”不谋而合;他对虚拟现实技术的预见,比VR技术大规模应用早了几十年;他在激光陀螺仪领域的突破,为我国的国防科技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2024年4月,在北京中关村论坛上,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合成现实”数字人钱学森,以交互数字人的形式实现了“跨时空对话”。这一技术,正是钱学森当年所畅想的“灵境”技术的现实应用,也是对他科学精神的最好致敬。

钱学森曾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的数字科学传奇,不仅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更为全球科技界树立了典范。他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将继续激励着新一代的科学家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