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人研究证实:便秘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1400人研究证实:便秘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长期便秘不仅是一个身体问题,更可能暗藏心理健康风险。最新研究表明,排便频率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异常的排便频率可能成为慢性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长期便秘提供了新的视角。
长期便秘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SB)的一项研究分析了1400多名健康成年人的数据,发现排便频率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研究将排便频率分为四组:便秘(每周排便一到两次)、低正常(每周排便三到六次)、高正常(每天排便一到三次)和腹泻。研究发现,便秘患者血液中富含已知会对肾脏造成损害的微生物衍生蛋白质发酵副产物,如对甲酚硫酸盐和吲哚硫酸盐,而这些物质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研究显示,纤维发酵肠道细菌在排便“黄金地带”(每天排便1-2次)中最为活跃,而蛋白质发酵细菌则在便秘患者中大量存在。肠道菌群失衡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存在密切关联,补充益生菌8周后,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
肠道菌群与心理健康的具体关联机制
肠道微生物能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直接沟通,影响心智和情绪。肠道中的益生菌能合成血清素和多巴胺等关键神经传导物质,对情绪调节至关重要。微生物群失衡可能引发炎症,影响大脑功能,导致抑郁症状。
临床研究数据支持
便秘较为常见,多发于久坐、饮食过于精细、缺乏运动的人群,老年人也较为多见。长期便秘可能与肠癌等疾病相关,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如果出现严重的胃痉挛、不明原因的排便模式变化、严重腹泻、血便或直肠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专家建议的治疗方法
专家建议,应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方式改善便秘,避免过度依赖泻药。推荐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适量运动。如果便秘持续超过7天,或伴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长期便秘可能不仅仅是身体问题,更可能是心理健康的预警信号。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管理情绪,或许能有效缓解便秘问题。如果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或者出现腹痛、体重下降、便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排除潜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