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降低卒中复发率24%
最新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降低卒中复发率24%
在东南亚海域,有一群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的巴瑶族人,他们能在不使用现代潜水装置的情况下,潜到2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深海鱼、寻找珍珠以及海参。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能在水下停留长达5分钟甚至十几分钟。这种惊人的耐受缺氧能力,引发了人们对“低氧预适应”这一概念的关注。
近年来,一种基于“低氧预适应”原理的新型物理疗法——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因其独特的预防心血管疾病效果而备受关注。这种训练方式通过反复、短暂、非损伤性地对肢体进行缺血刺激,激发机体的抗缺血损伤保护机制,从而提高心脑血管对抗缺血损伤的能力。
什么是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
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是指通过短暂规律性地对双侧上肢进行无害的血流阻断刺激,激发人体内在的抗缺血缺氧潜能。具体操作方法是:患者先采取平卧位或坐位,确保双上肢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随后,将袖带缠绕在双侧上臂的中上段。开启机器后,仪器会根据个体的血压情况,迅速将气囊加压至180-200mmHg,此时上肢血流被阻断。气囊保持此压力状态约5分钟,随后释放压力,恢复血流,并休息5分钟。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每次训练包含5个这样的循环,总计45分钟,每天建议进行两次,分别在上午和下午。一个疗程持续6个月。
临床效果如何?
2024年10月,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吉训明教授团队领衔,联合全国84家医疗机构共同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RICA研究结果显示,长程远隔缺血适应使卒中复发率降低24%,使心脑血管疾病降低30%。这一研究为远隔缺血适应在卒中神经保护治疗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安全性与适用人群
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是一种非药物非手术的新型治疗手段,安全性较高。它主要针对以下人群:
- 脑卒中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等患者
- 急性脑梗死患者
- 脑卒中康复期患者
- 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
- 进入高海拔人群
禁忌人群包括:
- 婴幼儿及孕妇
- 上肢感染未治愈患者、上肢存在软组织损伤、骨折、整形或血管损伤者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
- 凝血功能障碍者
- 不能耐受双侧缺血适应者
专家观点
吉训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长期致力于长程双上肢远隔缺血适应的研究,开展了一系列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医学研究。他指出,远隔缺血适应训练通过激发机体自身抗缺血缺氧潜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这种新型的物理疗法,以其简单易操作、无创安全、适用人群广泛等特点,正在成为心血管疾病预防领域的新宠。然而,专家也提醒,具体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病情制定。如果对治疗有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心血管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