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困扰六成人,专家详解呼吸心理助眠法
睡眠困扰六成人,专家详解呼吸心理助眠法
睡眠障碍已成为当代人的常态
最新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64%的居民面临睡眠困扰,完全无睡眠问题的人群仅占19%。在所有年龄段中,"00后"的睡眠问题尤为突出,平均入睡时间已推迟至凌晨00∶33,近半数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
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个因睡眠问题而困扰的夜晚。失眠不仅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更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因此,找到科学有效的助眠方法,已成为许多人迫切的需求。
科学助眠方法:从呼吸到心理
在众多助眠方法中,呼吸练习和心理练习因其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受到专家的广泛推荐。
呼吸练习:调节身心的桥梁
4-7-8呼吸法:这种方法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整合医学中心创始人安德鲁·威尔(Andrew Weil)医生开发,是一种基于瑜伽调息练习的循环呼吸技巧。具体步骤如下:
- 把舌尖放在上门牙后面
- 用嘴完全呼气,发出"嗖"的声音
- 闭上嘴,用鼻子吸气,同时在心里数1-2-3-4
- 屏住呼吸,在心里数1-2-3-4-5-6-7
- 然后张开嘴巴,完全呼气,发出"嗖嗖"的声音,同时在心里数1-2-3-4-5-6-7-8
- 重复此循环至少三次
生理性叹息法:由斯坦福大学神经科教授安德鲁·休伯曼(Andrew Huberman)开发。方法是先有意识地深吸两口气,然后长呼气。这种深呼吸可以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并提高血氧含量,从而降低呼吸频率,帮助入睡。
心理练习:安抚心灵的良方
冥想:通过专注呼吸或重复某个词或短语,帮助大脑清空杂念,达到放松状态。每天坚持10-20分钟的冥想练习,可以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想象练习:在睡前想象自己处于一个平静放松的环境中,如海滩、森林或山间小溪旁。通过视觉化技术,帮助大脑远离入睡困难的状态。
身体扫描:从头到脚,依次关注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释放紧张感。这种练习有助于提高身体意识,促进深度放松。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指出,这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能够帮助人们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减少压力和焦虑,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实用建议: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
除了上述的呼吸和心理练习,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同样重要:
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不要轻易改变。
避免刺激性物质:睡前4-6小时内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这些物质会干扰睡眠周期。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15.6-19.4°C)。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限制屏幕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影响睡眠。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但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
睡眠与心理健康:一个不可忽视的关联
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陆林院士指出,睡眠问题不仅是医学问题,还影响国民健康、工作效率、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长期失眠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睡眠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重视睡眠质量,不仅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表现,也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当你尝试上述方法后仍无法改善睡眠状况,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记住,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从今晚开始,给自己一个高质量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