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与TIPS技术:古今相通的智慧
都江堰水利工程与TIPS技术:古今相通的智慧
都江堰水利工程与现代医学TIPS技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蕴含着惊人相似的智慧。一个治理洪水,一个治疗血液疾病,两者都通过“分流”的方式解决问题,展现了人类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都江堰:2200年前的水利工程奇迹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都江堰的创建,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饱受战争痛苦的人民,渴望中国统一。当时,落后的秦国,经过变法改革,一跃成为“国富兵强,长雄诸候,周室归籍,四方来朝”的强国。国势振兴、实力雄厚的秦国,亟欲统一天下,结束分裂局面。秦欲统一中国,必须有其坚实的后方基地,为它提供可靠的兵力、财力,故早有图巴、蜀之意。首先,秦惠王诱使蜀王修通了“石牛道”,并不断用金银美女去麻痹蜀王。《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
都江堰(3张)
公元前316年,处于奴隶制割据的巴、蜀两国发生了激战。《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候,苴侯奔巴,求救于秦”。这就为秦灭巴、蜀造成了机会。秦国的司马错分析了巴、蜀形势,认为:“蜀有桀纣之乱”,向蜀扩展的时期已到。提出了秦灭巴、蜀,政治上秦有“禁暴止乱之名”,符合巴、蜀人民的愿望;经济上,“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军事上,巴、蜀“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战略主张。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同年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举兵从石牛道伐蜀,蜀兵败,蜀王被戮。蜀国灭亡后,秦在蜀地置蜀侯及蜀相,推行封建制度。从此,奴隶制割据的蜀国,迅速向封建制社会转化。封建势力的兴起,为都江堰的创建,准备了最可靠的社会历史条件。
都江堰修筑之前,成都平原的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蜀以务农为本,并有治水的要求和能力。《华阳国志·蜀志》说:“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又说,司马错伐楚时,兵精粮足。实力雄厚,曾率领“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山海经·海内经》载:“蜀有都广(即广都,今四川双流区一带)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黍、膏稷”。足见成都平原的农业,已具有相当水平,为都江堰的兴建,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秦为促进生产的发展,将蜀地建设成可靠的战略基地,势必要兴修水利。要兴修水利,政局稳定是先决条件。故秦并蜀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为加强秦在蜀中的政权力量,首先“乃移秦民万家实之”。此举也给蜀地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立刻修建了成都城、郫城和临邛城,使之成为既是新的政治、经济中心,又是军事设防的堡垒。《华阳国志·蜀志》说:成都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这表明秦政府已着手进行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即用封建的个体工商业,伐替了原蜀国的奴隶制工场。秦灭蜀后的三十多年间,先后平定了蜀侯、蜀相的三次叛乱。公元前285年,秦昭王采取了断然措施,废蜀侯,“但置蜀守”。彻底废除了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此时,蜀地人民得到了休生养息,生产有了发展,故人心归顺,政局稳定。这既从生产关系上为解放生产力创造了条件,也从组织上为都江堰的兴建提供了保证。
修建过程
在都江堰修建之前,蜀国人民对岷江的开发和利用,已有很多贡献。《尚书·禹贡》说:“岷嶓既艺,沱潜既道”,“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水经注·江水》亦说:“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杜宇时期,“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等。这些先行者在水利工程上所取得的经验,为后来都江堰的创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梁时民、李锛、张跃进绘国画《李冰父子与都江堰》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李冰注重实地考察,根据岷江出高山峡谷,河面开阔,流速顿减,以及左岸一带,山势弯环的地形特点和资源条件,精心设计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首先“凿离堆,避沫水之害”。即将瀚山伸向灌县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李冰注重实地考察,根据岷江出高山峡谷,河面开阔,流速顿减,以及左岸一带,山势弯环的地形特点和资源条件,精心设计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首先“凿离堆,避沫水之害”。即将瀚山伸向灌县
李冰父子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他们没有选择修建高坝阻挡洪水,而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一部分引入宝瓶口,灌溉农田,一部分则通过飞沙堰排入外江,确保了泄洪安全。此外,他们还修建了鱼嘴,将岷江水流进行分流,保证了灌溉和防洪的双重需求。
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父子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为了开凿宝瓶口,李冰父子想出了“火烧石”的办法,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坚硬的岩石炸裂。为了测量水位,他们发明了“石人”和“杩槎”,确保了工程的精准度。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都江堰终于建成。从此以后,岷江水患得到了有效治理,成都平原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李冰父子的功绩,也永远地刻在了都江堰的历史丰碑上。
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后人在都江堰修建了二王庙。每年清明时节,当地百姓都会自发地前往二王庙祭祀,感念他们为民造福的恩情。
都江堰的修建,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险、造福后世的伟大精神。这座千年水利工程,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拓展:
都江堰的成功,也离不开古代中国先进的治水理念。早在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思想,强调水利万物而不争,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TIPS技术:现代医学的“水利工程”
TIPS技术,全称为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内支架分流术,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重要手段。其工作原理与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TIPS手术的主要步骤如下:
- 通过X线透视引导,经颈静脉入路
- 在肝内建立门静脉与肝静脉之间的分流通道
- 使用金属内支架维持通道的永久性通畅
这种“分流”设计,有效地降低了门静脉压力,从而控制和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促进腹水的吸收。目前,TIPS技术已成为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今相通: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都江堰水利工程与TIPS技术,虽然相隔2200多年,但都体现了“疏堵结合”的智慧。都江堰通过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设施实现分流,TIPS则通过建立肝内分流通道来降低门静脉压力。两者都避免了简单的“堵”,而是通过巧妙的“疏”来解决问题。
这种智慧的传承,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和疾病时的创造力。都江堰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而TIPS技术则展现了现代医学对生命科学的深刻理解。两者都证明了,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启示与展望
都江堰水利工程与TIPS技术的相似性,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简单的“堵”往往不是最佳选择,而应该寻找更智慧的“疏”法。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水利工程和医学领域,更可以推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00多年仍在发挥作用,TIPS技术也将在未来继续为患者带来希望。这种古今相通的技术理念,展示了人类智慧的传承与创新,也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