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宋朝最上进的皇帝,只要他不死,宋朝就不会亡? | 史话新篇
他是宋朝最上进的皇帝,只要他不死,宋朝就不会亡? | 史话新篇
如果宋神宗赵顼能够再多活30年,北宋的历史走向或许将大不一样!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这一假设性问题,包括熙宁变法的成功、新旧党争的消弭、宋徽宗赵佶无缘帝位以及靖康之变的避免。虽然这些分析不能作为历史定论,但其基于史料的分析和推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1
“命运如同戏剧,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 —— 莎士比亚
宋神宗赵顼,21岁即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启了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熙丰变法),旨在富国强兵、恢复汉唐旧疆。然而,上天并不眷顾这位有志青年,正当变法遭遇坎坷、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时,宋神宗却英年早逝——年仅37岁,留下了未竟的壮志与遗憾。
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北宋第六位皇帝。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为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熙宁二年(1069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创置三司条例,施行新法,以图富国强兵。元丰八年(1085年),赵顼去世,年仅三十八岁。赵顼在位十八年,他怀抱富国强兵的思想,力图振作有为;任用王安石做宰相,实行各项政治改革,积极为对外用兵创造有利条件。
更令人扼腕的是,十五年后,年仅25岁的神宗之子赵煦(宋哲宗)也离世了,这无疑给刚有起色的北宋再次蒙上一层阴影。上天的玩笑还在继续,于是神宗的第十一子赵佶(宋徽宗)登场了,二十七年后靖康之变发生、北宋灭亡!
宋哲宗赵煦(1077年-1100年),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1100年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登基时年龄尚幼,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临朝听政。高氏起用司马光等反对熙宁变法的大臣执政,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五岁。
由此不禁让人想,如果宋神宗能够再多活30年,北宋的历史走向或许将大不一样!
2
👉**变化一:熙宁变法成功**
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熙丰变法)是宋神宗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而发起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它失败的缘由虽多,却并非无解之局,其中最关键的要素便是时间。遗憾的是,神宗的执政岁月还是短了些,未能为变法这一宏大的政治工程提供足够的顶层支撑。
若神宗能拥有更长的执政时间,那么改革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也能在时间的加持下逐步得到修正、改革的试错成本也将被摊薄,因为熙宁变法的成功概率将大幅度提升。
同时,若宋神宗能再活30年,变法的成果也必将得以稳固,也就不会在神宗逝世仅一年内,便出现“元祐更化”——几乎废除所有新法的局面(此时宋哲宗还未亲政)。
元祐更化又称元祐党争,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元祐年间(1086~1093)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春,宋神宗赵顼病死,其子赵煦(宋哲宗)即位,年仅十岁,其祖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
历史上,即便在北宋经过“元祐更化”的波折,哲宗亲政、新党重掌朝政后,对内恢复变法时期的经济政策,对外则任用章楶等人多次击败西夏,迫使其求和、成功完成了开边活动。这一连串的政绩,正是变法的作用与成果的彰显。只可惜,哲宗的早逝使得这一历史进程戛然而止,未能完成父亲神宗未竟的遗志。
章楶(1027年-1102年),字质夫。北宋名将、诗人。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提出以战为守,扼守要害之处,逐步蚕食西夏疆土,多次击退夏军侵扰。元符元年(1098年),于胡芦河川三战三捷,袭溃进攻平夏城的夏军,又奇袭天都山,擒获西夏骁将嵬名阿埋等,夏主震骇,史称“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
此外,宋神宗还能够精心培养接班人、使新法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从而避免“元祐更化”那样的政策反复和倒退。甚至不排除会出现一位如秦惠文王般坚定的继承者,回顾历史,秦国之所以能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国,正是发端于秦孝公、秦惠文王两代君主坚持推行商鞅变法,使新法成为定制。
秦惠文王(前356年-前311年),嬴姓,名驷,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继承孝公遗志,确立了秦封建制。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秦王,成为第一位称王的秦国国君。当政期间,其任贤用能、甄拔人才。秦国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樗里疾、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在北宋中后期复杂多变的历史背景下,尤其是面对这样的一个“烂摊子”,宋神宗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掌舵人,其是否具备开拓进取的精神对于一个国家改革成败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改革成功的基石,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不禁要感叹,若神宗皇帝能再享三十年春秋,熙宁变法或将成功!
👉**变化二:新旧党争逐渐消弭**
在宋神宗执政期间,新旧党争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这种党争不仅消耗了国家的精力,也影响了政策的执行和国家的稳定。
要知道,自神宗朝熙宁变法而产生的“新旧党争”,便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一大诱因,这也成为了后世对神宗和王安石多有诟病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够由神宗将其妥善“埋葬”,那么对北宋的延续以及历史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新旧党争是围绕王安石变法新政,所引发的一场党争。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新旧党争前后凡五十余年,对北宋的政治产生颇大影响。由于新、旧两党更迭执政,新法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
因此如果神宗能够再活30年,神宗本人的执政能力和皇权力量也将逐渐提升和壮大,也将有足够多的手段来平衡新旧两党的力量。
此外随着变法的持续深入和时间的推移、新法的积极一面将逐渐显现,人们也将看到变法所带来的好处和成效,这会使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新法的主张,而旧党的影响力也将随着如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等老一辈政治家的凋零而逐渐减弱。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神宗即位后,司马光升任翰林学士,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于熙宁四年(1071年)退居洛阳,至元丰七年(1084年)主持编纂完成《资治通鉴》。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回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他排斥新党,废止新法,在为相八个月后,于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那么等到变法成为一种“新常态”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新旧党争”了、并直至其消弭于无形。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类似如早些年前,“线上电商”与“线下零售”之间的竞争一般,到如今“线上电商”已成为经济业态中的一项标配,线上线下两者模式已然相互融合,变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再是“有你没我”了。
👉**变化三:宋徽宗赵佶无缘帝位**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昏君之一,他的即位导致了北宋进一步衰落和靖康之变的发生。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 ,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6年在位),书画家。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驾崩,由于哲宗无子,于是向太后立赵佶为帝。在宋徽宗集团的腐朽统治下,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北宋统治危机四伏。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禅让给太子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五十四岁。
如果神宗能够再活30年,他必然会有更多子嗣,因此在接班人的人选问题上,神宗不仅有更大的选择面,同时还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培养接班人,也不至于“矮个子里拔将军”——选赵佶做接班人。
因为彼时若赵煦(哲宗)任然健在,那么他可以继承帝位,百年之后他还可以传给其子嗣。即便赵煦(哲宗)依旧早逝、接班人空缺,神宗依然可以在其它儿子,如十二子赵俣、十三子赵似、十四子赵偲等中选择合适的继承人。而赵佶依旧上当不了接班人,为什么这样说呢?
历史上,赵煦(哲宗)去世后,当时的宰相章惇就直言反对拥立宋徽宗赵佶:“端王(赵佶)轻佻,不可君天下。” 那么由此可见,以赵佶这样的秉性,是断然入不了神宗法眼的,也就更不可能被立为储君!
章惇(1035年-1106年),字子厚,北宋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章惇才智出众,善写文章,性格直率。元丰三年(1080年),章惇任参知政事。哲宗即位,章惇任知枢密院事,时高太后用司马光等反变法并欲废免役法,他愤起争辩,遭贬知汝州。哲宗亲政,继续推行新法,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章惇拜左相,居相位五年,以“绍述”为己任,恢复青苗、免役诸法,他力主对西夏作战,筑堡开边,取得重大胜利。徽宗即位,章惇屡被贬黜,于崇宁四年(1106年)死于睦州。
既然端王(赵佶)在当时如此不被看好,那为何还会被立为皇帝呢?到底是他的演技好?还是别人眼瞎呢?
端王(赵佶)之所以被佣立,主要是得力于向太后(神宗的皇后)的支持。因为当时端王(赵佶)没有娘、向太后也没有儿子,在向太后看来,自己如果拥立端王(赵佶),势必能够提升自己的地位,所以力排宰相章惇的反对建议,执意拥立端王(赵佶)为皇帝。
所以神宗如果能够多活30年,那么向太后也必然会早于神宗逝世,没有了靠山的赵佶也必然做不成皇帝。
向皇后(1046年―1101年),宋神宗赵顼皇后。1085年,宋哲宗继位,尊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去世,一度临朝听政。力排宰相章惇之议,拥立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1101年,向皇后去世,享年56岁。
👉**变化四:靖康之变可以避免**
靖康之变标志着北宋的灭亡,它发生的原因就在于北宋的朝政腐败、君主昏庸、军队腐朽。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 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
但如果神宗能够再活30年,并成功推行熙宁变法、消除新旧党争、选择合适的继承人,那么靖康之变或类似的事件自然可以延缓甚至是避免!
首先,熙宁变法的成功将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使其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其次,新旧党争的消弭将改善北宋的政治生态和政策的执行效率,使国家在面对危机时能够迅速做出应对。
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至少不会是赵佶这个书画天才、皇帝庸才),将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政策的延续性。
要知道在北宋灭亡、赵构在建炎南渡之后,他仅凭借剩下的家当、就能组建起南宋朝廷,靠半壁江山、就能继续延续赵宋的国祚。
由此可见,宋朝只要带头大哥不作死、那么至少是在12世纪的这一百年内,类似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恐怕也很难上演。
建炎南渡,是发生在两宋交替时期,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边金朝军队的南下追击,而逃至江南的历史事件。靖康之变发生后,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鸿庆宫祭祀赵宋祖庙,在宫殿内即位,改元建炎,南宋(1128年—1279年)建立。之后,宋高宗一路从淮河到长江,再到杭州,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定为“行在”(陪都),实为首都。
3
历史不容假设,以上仅仅是个人因对历史的感怀,而结合现存史料突发奇想所写就,仅供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及交流。
或许历史也正如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中所说: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