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月明建议降低动车票退票费用,引发热议
郑月明建议降低动车票退票费用,引发热议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郑月明在两会上提出降低动车票退票费用的建议,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提议不仅关系到广大旅客的切身利益,也折射出我国交通运输服务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退票难、退票贵:旅客的普遍痛点
郑月明代表在建议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乘坐高效便捷的火车和飞机出行已成为公众生活中的常态。但现行的火车票、飞机票规则在旅客全款预付的硬性规定基础上,改签次数限制不合理,退改签费用偏高,铁路运输企业和航空公司每年收取的退改签费应该是个天文数字,影响了旅客出行体验,增加了旅客经济负担,涉嫌利用垄断资源不当获利。
以铁路退票政策为例,根据中国铁路12306的规定,旅客仅可免费改签一次;开车前不足24小时,改签票面乘车日期之后的列车时,按改签费前后较低票面价格的15%计;开车后在当日24时之前,改签次日及以后列车时,按改签前后较低票面价格的40%计。火车票退票费的核收实行梯次标准:距票面乘车站开车前8天以上的不收退票费;开车前48小时以上、不足8天的,按票面价格5%计;开车前24小时以上、不足48小时的,按票面价格10%计;开车前不足24小时的,按票面价格20%计。以北京到上海的高铁为例,二等座票价662元,根据时间不同,退票费用约33元至132元;一等座票价1060元,退票费用约53元至212元。
飞机票方面同样存在类似问题。通过网络购票平台随机测试,花1000元左右购买一张机票,根据退票时间的不同,退票费用预估高达200元至700元不等。前段时间“机票1800元退票费1500元”的话题登上热搜,网友反应强烈。此外还有消费者投诉,一些航空公司在退改规则上“抠字眼”或通过模糊定义设置障碍,退票费减免的优惠政策并未完全落到实处。
专家建议:优化退改签规则
针对这些问题,郑月明代表提出以下建议:
- 主管部门应组织铁路运输企业、航空公司、行业专家等进行调研和论证,推动修改火车票、飞机票退改签规则,降低退改签费率。在非节假日时间段,对于不影响车票二次出售的退改签行为,免收或大幅降低相关费用。减少火车票退改签的时间和次数限制,大幅降低退改签费用。建议将火车票免费改签次数由1次增加至2次,退票收费时间划分缩减为开车前24小时以内和24小时以上两档;24小时以内退票费率降低到5%,24小时以上免收退票费。
- 有关部门督促航空公司尽快出台优化规则,进一步放宽各类限制规定,进一步降低飞机票退改签费率,航班起飞前7天以上免费退改。
这一提议引发了广泛共鸣。许多网友表示,退改签费用过高,尤其是低价票往往伴随着更严格的退改条件,一旦行程有变,损失巨大。有消费者反映,一些航空公司在退改规则上“抠字眼”或通过模糊定义设置障碍,退票费减免的优惠政策并未完全落到实处。
铁路部门回应:退票费有其必要性
然而,这一提议也面临不少挑战。铁路部门认为,现行的退票费规定符合《价格法》和《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梯次核收退票费可防止“黄牛党”恶意囤积车票,确保运力资源更加充分、更加公平地提供给有实际需求的旅客。如果退票没有成本,会导致大量车票被占用至开车前才退票,直接影响其他旅客正常购票出行,同时导致铁路运力资源浪费。
此外,退改签机制的调整还涉及多方利益。一方面,航空公司和铁路部门需要通过退票费来弥补因座位空置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消费者希望获得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服务。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改革方向:平衡各方利益
事实上,退改签政策的优化并非不可能。例如,可以考虑在非高峰期实行更宽松的退改签政策,或者为经常出行的旅客提供更灵活的退改签选项。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日本的JR铁路公司就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车票,包括可以全额退款的“自由席”和只能在特定时间退票的“指定席”等,以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
当然,任何改革都需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对于航空公司和铁路部门来说,合理的退票费是维持运营的重要保障。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更灵活的退改签政策则能提升出行体验。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主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郑月明代表的建议,无疑为这一议题的讨论开了个好头。我们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找到一个既符合市场规律,又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