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专家:虚无感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隐形杀手,需多方共治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55:5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专家:虚无感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隐形杀手,需多方共治

2024年,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在《幸福的种子》新书发布会上指出,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挑战。其中,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虚无感已成为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01

虚无感: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隐形杀手

虚无感,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生活缺乏热情、对未来失去方向、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这种感觉并非简单的"青春期叛逆",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困境。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在2016年首次提出"空心病"概念,用来描述这种现象。他指出,空心病患者常常感到生命失去了活力和价值,生活失去动力和希望,对自我缺乏清晰客观的认知定位,价值观迷失虚无、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低,精神世界充斥着空虚感和无聊感,内心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甚至会产生无助绝望以致于想要舍弃自我生命。

相关研究数据令人震惊。徐凯文教授团队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的抑郁症筛出率高达24.6%,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17.5%,15-20岁青少年自杀率更是达到3.34/10万。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挣扎和痛苦。

02

虚无感的成因:多重因素交织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虚无感的产生与人类大脑的负面信息加工优势密切相关。彭凯平教授指出,由于进化选择,人类大脑更容易关注和记住负面信息,这种防御性悲观主义在当今社会被进一步放大。在学业压力、社会竞争、家庭期望等多重压力下,青少年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的恶性循环。

具体到现实层面,虚无感的成因更为复杂。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竞争环境,使得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体系下,许多学生的自我价值被简化为考试分数,导致他们缺乏全面发展的机会和动力。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一些家长过度关注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学校教育也往往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虽然带来了信息的便利,但也可能导致青少年陷入"信息茧房",加剧其孤独感和虚无感。

03

应对虚无感:构建积极心理生态系统

面对青少年虚无感这一严峻挑战,彭凯平教授倡导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构建一个支持性的心理生态系统。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家庭而言,父母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单纯关注成绩转向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这包括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增强其社交能力、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父母自身也需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学校教育方面,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常规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同时,学校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层面,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这包括增加专业心理医生的数量、提高心理治疗的可及性、消除对心理问题的社会偏见等。此外,媒体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传播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个体的积极情绪和优势,而非仅仅关注问题和缺陷。彭凯平教授建议,可以通过培养感恩、乐观、希望等积极心理品质,帮助青少年建立内在的动力系统。例如,鼓励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体育运动等活动,既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又能促进身心健康。

04

结语: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从理解虚无感开始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虚无感作为当前青少年面临的重要心理挑战,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应对。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生态系统,我们才能帮助青少年走出虚无感的阴影,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