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直隶总督署:见证187年清代政坛风云
保定直隶总督署:见证187年清代政坛风云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在保定古城中央,有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它威严凝重,见证百年的迎来送往。它就是直隶总督署——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
直隶,意为直接隶属,因为保定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直隶总督署,原建筑始于元代,清雍正八年(1730年)经过大规模扩建后正式启用,1911年止。
直隶总督署自雍正起,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8位皇帝,187年时间,99任、74位总督,见证了清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沧桑变幻,堪称清王朝历史的缩影。
直隶地处京畿,拱卫京师,所以直隶总督署的历代总督都是朝廷信任、倚重的大臣,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著名的有修建莲池书院的李卫(莲池书院就是直隶总督署斜对面的古莲花池);有兴农治水、被列为“乾隆五重臣”之一的方观承;有清末名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
尤其是李鸿章,自同治九年任直隶总督后,先后任职达25年之久,是直隶总督中任职最长的。这一时期,不仅是李鸿章为官的鼎盛时期,也是直隶总督权利的极盛时期。
如今,这座见证百年沧桑的直隶总督署被辟为博物馆,整个院落坐北朝南,为小式硬山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风格,平面布局严谨,庭院规整迭进,等级界限明显。
站在大门口,历史的厚重感与官衙的神秘感便扑面而来,尤其是令人生畏的“直隶总督署”几个大字。如今,在门柱上还刻有“中国古代衙署博物馆”、“保定市直隶总督署博物馆”,不同牌匾,两种身份,不变的是那份从古至今延续的威仪。
进入大门,就是仪门,面阔三间的硬山式门厅,上书“威抚畿疆”,彰显这座总督府的赫赫威严。
仪门之后,可见苍松翠柏掩映间的甬道,甬道两侧的古树栽种于明朝嘉靖年间,已有500多年历史。据说每年11月份到次年4月份,这些古树会成为猫头鹰的家,于是便有了衙内一景“古柏群鹰”。
甬道中央矗立“公生明”牌坊,牌坊背面是黄庭坚所书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督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以此告诫为官者。
甬道的尽头是总督署的核心建筑大堂,大堂正中央是一面屏风,上面绘有仙鹤、潮水和初生的太阳,意为“一品当朝”。
堂内有太师椅、公案桌、诰封架、回避牌子、肃静牌等,其实,清代的总督衙门一般不直接审理案件,大堂只是总督地位和权利的象征,除非一些重大政务活动和重大庆典才在这里举行,平常设人专门看守。
大堂侧面有门通往二堂院、内宅院(官邸院、上房院),都是保存完好的建筑。穿过二堂院就是内宅院,官邸院是总督在家办公的场所,上房是居住的地方。这些院子幽静清幽,花木扶疏,青藤盘绕,生活气息浓厚。
在东路,有解放初期,河北省政府设立在这儿时,修建的仿苏联式办公楼,现在为展厅,有专题展览。
在直隶总督署保存完好的建筑内,各厢房都有常设展览,基本陈列有《清代官宦生活习俗展》《直隶总督曾国藩专题展》《直隶总督曾国藩专题展》《清代帝后肖像展》《清代帝后肖像展》《直隶总督生平展》《直隶总督生平展》《直隶总督署廉政文化展》《直隶总督署廉政文化展》等,如果时间充裕,仔细观看,内容还是很扎实的,可以学到不少知识。
直隶总督署承载了74位总督的是非功过,自设立以来,兴农治水、察吏安民、外交事务、办理洋务及推行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与这里密不可分。
从叱咤风云的政治往事到抵御列强的悲壮战歌,从近代蒸汽机车的阵阵轰鸣到新式学堂的琅琅书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深刻影响着清代时局。
如今,这座历经风云变幻的建筑终究归于平淡,仿佛一位看尽繁华沧桑的智者,静静等候每一位走进这里的路人,讲诉一段曾经的发生在这里的旧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