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浅析《洛神赋图》中的人物形象美学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40: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浅析《洛神赋图》中的人物形象美学

《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创作的一幅著名画作,也是我国首幅依据诗文创作而成的画作。这幅画作在古典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其独特的"传神写照"和"迁想妙得"的人物形象美学而著称。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洛神赋图》展开赏析。


一、顾恺之《洛神赋图》创作原型与背景

(一)关于“洛神”原型的历史传说

有关洛神这个形象的出现各家持不同的意见,但是大多数人所持观点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很大可能就是将曹植的《洛神赋》作为脚本来进行创造的。而众所周知,曹植所叙述的洛神是根据文昭甄皇后——甄洛来进行创作的。依据《文昭甄皇后传》中的叙述,文昭甄是中山无极人士甄逸的女儿。最开始嫁作东汉末年的大将军袁绍的儿子袁熙。在官渡战争的时候,袁绍败北后过世,曹操派出了军队到冀州,将袁熙杀死,俘获了文昭甄,曹植的哥哥曹丕喜爱文昭甄的美貌,曹操认可曹丕娶她为妻子,称帝后封为皇后。但是,年龄比文昭甄小10岁的曹植也同样喜欢她的样貌和才识。

汉献帝二十六年,曹丕自立为皇帝,就将文昭甄封为皇后,之后曹丕又爱上了郭氏,文昭甄有些许不愉快的言语。最后曹丕听信郭氏谗言,赐死甄氏。在次年(黄初三年,222),曹植朝见曹丕于京城,见魏文帝的时候,和文昭甄的儿子曹睿一起吃饭,想到文昭甄过世了非常痛苦。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曹丕将文昭甄遗留下来的玉缕金带送给曹植,曹植返回自己所在封地途中的时候,经过洛水,相于枕介乎舟中,恍然间似见甄姬出现在眼前,缱绻缠绵,清醒后却不知所往,才明白只是做了一场梦,待回家后,就写下了旷世之作《洛神赋》,以此抒发自己对甄氏的眷恋惋惜之情。

(二)时代及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社会环境没有非常和谐,但人的精神境界却相当高,被称之为最富有艺术气息的一个年代。我国的古代神话和传说中编造的洛神都变成了文学家和画家创作的原型,这个女子的形象也变成了后世评定美女的一个指标,产生了“峨眉皓齿如东邻之女,瑰姿艳逸如洛浦之神”的流传讲法。

魏晋时期的绘画灵感多来自于道德人格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宗教神灵的崇拜,都融入了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充满了审美激情与艺术理想。魏晋的文学家、画家们也大多是性情中人,因此女性角色自然受到很大程度的青睐。顾恺之在当时的古典书画坛有很高的地位,也受到人们的认可。谢安说他创作的内容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唐代张彦远评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顾恺之在曹植洛神赋的启发下,保留了赋文分段式的手法,延用至绘画,把言语变成绘画艺术来进行描绘,把洛神这个形象在绘画中生动地展示出来。

二、《洛神赋图》人物美学意涵

(一)气韵生动,传神写照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的理论主张使后世的绘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更加专注于神韵的把握,由注重外形转向更注重内心世界的体会,将绘画的境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古代艺术进入到了一个新的自觉的时代。“相人莫良于眸子。”顾恺之在创作人物的画作的时候非常看重眼睛这个部分,其在《世说新语·卷五》中提到“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可以知道他对眼睛的重视程度。

故宫本的《洛神赋图》为宋代摹本,从长卷的三个部分我们能够看出这个弥漫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悲伤爱情故事具有一种独特的,类似于连环画的美感。在首卷之中,设色颇为浓艳,作画手法古拙,描绘曹植与洛神相会的情景,其中有双鸟惊飞的细节将二人初见时的欣喜烘托得极其准确。曹植戴着华冠,身上穿着华服,身体略微往前面倾倒,两只手无意识地将侍卫拦在后面,眼神已经游离在远处翩然若舞,手执羽扇的美丽女子身上,似乎又惊喜,又惊讶。这时的曹植表面看也许庄重沉稳,而内心想必早已随洛神的心而飘动,随洛神的身影而迷离不安,内心跌宕起伏,这种矛盾的心理在此时是无法用任何形式的语言来表达的。侍卫呆滞、安静的表情和曹植兴奋的眼神产生了极大的反差,有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次卷中的色彩非常清淡和质朴,这卷没有画出曹植,洛神有的时候在水面上,有的时候在森林和岩石之间,出现了六次之多。四次身体均靠前行,扭颈后望,从眼神之中,能够看出无尽的哀怨情愁,黯然销魂。纵使期间位置轮转变换,却始终能够让人感受到洛神的存在时刻都在曹植的视线之内。六只龙驾驶的车辆将洛神载向空中,洛神一次又一次往回看,从眼睛中看到他依依不舍的感情。第三部分“设色浓丽明快,富于诗意的美”。洛神已经离开了这个地方,曹植也随着水流而去,但是眼神一直盯着远方,希望可以在洛水边上再一次看到洛神。“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这样人神殊途的对视生动形象地将人物的怅然若失的悲怆展现得耐人寻味。

《洛神赋图》运用眼神的凝视串起了整个画面,表现出了顾恺之超越常人绘画功底和精湛的艺术技能。“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则成为了几千年以来,中国传统绘画难以动摇的基本法则之一。

(二)迁想妙得,以形写神

顾恺之在《论画》中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其中的“迁想”就是把自我联想的内容嫁接到创作的意象中去,力求达到一个绝佳的境地。“迁想”需要以一个具体的意象为基准,这和欧洲现在美学中的“移情”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是对创作的内容展开分析,研究形象的心情改变,来用绘画的形式将这个形象精准地描绘出来,就是“妙得”。在《洛神赋图》中,即使画面的任务不是那样的写实,但却气韵生动。图画用柳枝来描写曹植心中惘然的情绪,用苍茫的雾气来烘托出洛神的神仙气质。这一系列的意蕴都是因为画家独特的想象力,以及高超的绘画技巧而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和岁月的打磨,历经千年,却依然能够将画家、对象、观者有机的结合为一体,感同身受。料想这就是顾恺之《洛神赋图》的精妙之处,不依靠具象,也不依靠具体的办法,将其升华到精神层面。

“迁想”的表现,是作画的人将词人的联想进行造型加工和转化为具象。顾恺之刚开始就是被《洛神赋》中的细节所感染,但想将文字转化为图画,这极其困难,因为画面涉及到的有布局、位置、背景、人物组合等等,还需要绘画的用笔,这样才能够完整的将《洛神赋》情节所描绘出来。在整幅作品中,人物的疏密关系安排得非常到位,在几个不同的时空间中非常自然的完成转换、交接,人和物固然只是飘落在山野之间,然而互相照应,并不孤单,神态的描绘也是活灵活现,这样的照应形式让人物的关系更加微妙,这都得归功于画家的“意在笔先”和“画龙点睛”之妙。这种非凡的艺术构思成就了这幅千古佳作。

(三)衣折秀媚,烘托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画非常看重“线条”,中国画传统也以“线条”为美,在不少作品中被体现出来。线条那种仿佛与音乐相连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绘画在空间上的流动性和美感展现得一览无余,顾恺之在作画的时候,非常重视形象的风骨和气质,在线条上大做文章,让人感觉到空灵。顾恺之尤其在人像的衣物上运用了较多精巧的设计,笔墨非常考究,对人物形象衣服的处理,不是简单的粗细比较就可以解决,而是运用灵活的线条来描述主角非凡的气质。对女性衣着的大费周章,他则运用非常柔和的线条来描述衣服的柔软形式,也体现出了女士的婀娜多姿。洛神第一次在洛水边上的时候,顾恺之运用了如雨水般的线条把洛神的衣物描述出来,如神仙一般,还表现了洛神柔美的姿态。正像《洛神赋》文中提到的“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顾恺之描述的画作的一笔一线产生了精妙的连接,产生了一种规律,并且线条也是明晰的、不能动摇的、粗细也恰到好处,走势也是固定的,这样的组合方式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让人觉得丰富多样。线条和线条之间的联系也体现出了画面的起承转合的变化,让画面变得更加富有层次。观者从画面中感觉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神韵,都是从作者描述的“线条”中连接起来的,这样的描绘方式平稳,动静结合,好像一副缠绵的图画,这样的描述方式就好像作者在向观众描述一个动人凄美的情感故事。

画面不但对洛神和曹植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画,还对身边的侍卫、侍女等的特性也描述地非常仔细,他们高矮胖瘦各有不同,表情虽呆滞但依然有着轻微的不同,符合情节的需要。最后曹植追赶洛神,身边的两个侍女的眼神和船夫卖力的划桨动作都表现出了当时的时间紧迫,能够说是顾恺之对画面的描述非常精湛,在图画中可以让观众看到人物心理的改变。我国的绘画艺术一直都很看重对言语的描述,更加看重画面所体现的内涵,就是表现出来的感觉,《洛神赋图》就是一个典型,也反映出了我国历史上绘画艺术的审美品味。

结束语

《洛神赋图》是国内古典画作的一个巅峰代表,依据诗文来进行创作,表现出了顾恺之精湛高超的绘画功底和文化素养,并且也让绘画长卷得以流行开来,从审美的视角来分析,我们能够看出魏晋时候的艺术形态从秦朝和汉朝的粗犷之美转为了后来的婉约之美,同时表现出了那个年代的群众对于审美的追求和文化态度的改变,进而体现出了我国绘画技术在不断提升,叙说故事方面的能力增强,给山水画创造提供灵感。所以,《洛神赋图》不但是开辟了新的创作想法,还回避了汉朝说教的那一套传统,更注重人物的真、性、情,以及人物发自内心的追求与思想解放。顾恺之将绘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创造一个新的意境,并且还超越了传统书画的限制,让艺术产生交融,在这一系列的图像学的研究中,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其内在的社会因素和这一时代的美学思想,魏晋这一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洛神赋图》的产生不但是历史的创举,还发扬了我国绘画技艺的优良传统,开辟了唐代宋代绘画创作的新局面,同时也代表了全新的美学理念,将绘画技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给后人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借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