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翁们的“心头好”:锣鼓一响就有精神!
八旬老翁们的“心头好”:锣鼓一响就有精神!
“他89岁了,他85岁了,他83岁了,我们队里最年轻的队员也69岁了。”1月26日,在高唐县金城广场,记者偶遇了一支老年锣鼓队,队长吴运奇热情地介绍起他这群老伙计。
高唐县金城广场锣鼓队正在排练。
锣鼓队是吴运奇在2010年组织起来的。他本是高唐县高大屯镇高大屯村的一名赤脚医生,退休后从村里搬到了县城,因年轻时喜欢敲敲锣、打打鼓,就萌生了成立一支锣鼓队的想法。队伍刚成立时只有七八个人,现在有三十人左右,一些新人是老队员介绍来的,更多的队员则是在广场遛弯时看到他们聚在一起挺热闹,主动加入进来的。
“九成的队员原本都不会玩乐器,是我和我们副队长窦长清老师一个一个教出来的。”吴运奇告诉记者,“俺们上了岁数的人都能互相理解,老人嘛,都怕孤独,就想找点事做,找个伴儿一起消磨时间,所以他们只要说来,咱们就愿意教。”
89岁的李凤来是锣鼓队的新成员,他笑称自己还处在“学徒”阶段,正在学习小镲。他身高一米八三,腰板挺得笔直,脚踩节拍,手敲小镲,节奏感超强。
89岁的李凤来(右)看到记者拍照,摘下口罩“扮鬼脸”。
“没来锣鼓队以前,我都是在家看电视,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睡了醒,醒了睡。出来遛弯经常看见这些老哥们儿在一起挺热闹,怪眼馋的,就跟吴运奇老师商量,能不能让我也来。”锣鼓队给李凤来原本沉闷、寂静的日子增添了一些声响,治愈了他生活里的孤独。
“别看他快90岁了,吹唢呐能连着吹一个小时呢。”83岁的曲曰苏十分敬佩李凤来,说自己到了90岁,若是能有李凤来这般的精神状态就好了。曲曰苏年轻时做瓦匠,走南闯北,去过很多城市,老了突然闲下来,一下慌了神儿,天天不知道该干什么。“没来锣鼓队前,一天到晚没有精神头儿啊,儿女都担心,来了锣鼓队以后,咱一天比一天乐呵,愣恣了!”曲曰苏说。
70岁的史胜利(左)在打小镲。
80岁的孙干祥、75岁的窦长清、70岁的史胜利和巩桂联,都在锣鼓队找到了精神寄托。随着队员人数的增多,使用的乐器、演奏的曲目也越来越丰富,锣鼓队也从自娱自乐,逐渐接到了一些演出机会,不仅有当地企业开业活动的商演,腊八节时,他们还参与了高唐县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的系列活动。
高唐县金城广场锣鼓队正在排练。
下午4点半,太阳开始缓缓下落,今天的排练结束了。队员们仔细地把乐器收好,戴上毛线帽、围脖、耳捂,有人骑着二八自行车,有人蹬着小三轮,陆陆续续离开了。
“只要不下雨、下雪,我们每天下午两点准时到广场排练,明天还在这个地方,我们和秧歌队一起表演,还有直播,你给俺们宣传宣传,让大家一起来玩咧!”说话间,夕阳恰好照在了吴运奇的脸上,映得他的笑容格外鲜亮。
本文原文来自大众报业·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