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围棋里的成语故事:七则典故里的智慧与风雅

创作时间:
2025-01-21 20:14:4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围棋里的成语故事:七则典故里的智慧与风雅

围棋,这门起源于中国的智力竞技游戏,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活动,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与风雅。在浩瀚的汉语成语中,有不少与围棋相关的典故,它们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更凝结着古人对围棋的热爱与思考。

01

专心致志:弈秋教棋的故事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孟子·告子上》。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全国最厉害的棋手弈秋同时教两个徒弟下棋。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地听弈秋讲解;另一个徒弟虽然也在听,但心里却想着天上飞过的鸿雁,想着怎么用箭射下来。结果可想而之,虽然两人一起学习,但学习效果却大不同。孟子因此感慨:“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意思是说,即使是像围棋这样小的技艺,如果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

02

棋逢对手:释尚颜的诗

“棋逢对手”这个成语,出自唐朝和尚释尚颜的诗《怀陆龟蒙处士》:“事厄伤心否,棋逢敌手无?”释尚颜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僧,同时也是一位围棋爱好者。他与诗人陆龟蒙因棋结缘,成为好友。陆龟蒙因不满时世,选择隐居松江莆里。释尚颜十分怀念这位棋友,于是作诗表达对棋友的同情和思念。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遇到实力相当的对手,也常用于比喻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或情况。

03

观棋烂柯:王质的奇遇

“观棋烂柯”这个成语,出自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故事发生在晋代,王质上山砍柴时,看到两个童子在下棋,便驻足观看。一局棋罢,王质转身时发现斧柄已经腐朽。当他回到家乡,才发现已经过去了百年,同时代的人都已不在人世。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时间流逝之快,也常被用来比喻世事变迁。

04

举棋不定:卫献公的故事

“举棋不定”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因骄奢残暴被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驱逐。后来,宁惠子临终前改变主意,嘱咐儿子宁悼子迎回卫献公。但宁悼子的这一决定遭到众人反对,一位大夫用“举棋不定”来劝诫他,指出在重大决策上犹豫不决会带来灾难。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做事犹豫不决,缺乏决断。

05

长安棋局:杜甫的感慨

“长安棋局”这个成语,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之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杜甫用棋局比喻动荡不定的时局,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局势动荡不定,变化莫测。

06

得饶人处且饶人:蔡州道人的智慧

“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个成语,出自宋朝姚宽的《西溪丛语》。故事发生在蔡州,一位道人善下围棋,棋艺高超,常让一先。他留下一首诗:“得饶人处且饶人,自出洞来无敌手,一局曾经几度春?烂柯真诀妙通神。”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做人要留有余地,能宽容时就宽容。

07

背碑复局:王粲的惊人记忆力

“背碑复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不仅擅长背诵碑文,还能在别人下棋时记住棋局。有一次,王粲和朋友一起走路,看见路边有块石碑,读过之后同行的人说:“你能背诵下来吗?”他说“能”,然后背过身将碑文背得一字不差。王粲还喜欢看别人下围棋,如果谁不小心把棋子弄乱了,他能复局。有人不相信,就故意在下完一局棋后用手帕把棋局盖上,然后另找一个棋盘来让王粲复局,结果他摆得一子不差。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记忆力超群。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展现了围棋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古人对围棋的深刻理解。围棋与成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颗明珠,相互映衬,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