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纳粹在德国发展中反犹意识形态变化以及大屠杀悲剧的诱因
浅析纳粹在德国发展中反犹意识形态变化以及大屠杀悲剧的诱因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悲剧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一战的影响、大萧条、纳粹的崛起、反犹太主义、意识形态极端化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纳粹在德国发展中反犹意识形态变化以及大屠杀悲剧的诱因。
一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造成的大规模破坏和生命损失,开启了一个新的不稳定时代。在这种不稳定之后,出现了极端主义运动,如法西斯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
面对广泛的社会动荡,数百年的君主制解体了。1917年俄国革命加剧了西方社会中上层阶级对共产主义革命的恐惧。俄国共产主义统治者废除了私有财产,禁止宗教崇拜,他们还打算在全世界,尤其是德国发动革命。
在德国,各种政治倾向的人都因战争、国家的耻辱性失败以及和平协议《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而受到创伤。许多德国人将他们国家的衰落归咎于魏玛共和国。其领导人无法控制德国极左和极右武装团体发动的街头暴力,共和国领导人被迫平定政变企图,而1919年后没有一个政党能够赢得多数席位,而且德国一直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大萧条
在德国,萧条以不同但同样强大的方式袭来。新魏玛共和国在20世纪20年代经受住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凡《凡尔赛条约》。德国没有向德国公民征税来支付赔款,而是向美国借了数百万美元,并进一步负债。
美国的贷款偿还要求对已经脆弱的德国经济产生了灾难性影响。银行倒闭、失业率上升,魏玛共和国决定削减支出而不是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这进一步恶化了形势。
旧政党无力给失业、饥饿和绝望的德国人希望,这给了纳粹党机会。这个年轻的、极端的、公开反民主的政党的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巧妙地利用了德国人的恐惧和不满来赢得民众的支持。
1933年,支持独裁或非民主统治的主要保守派游说任命希特勒为政府首脑(总理),保守派错误地认为自己能控制希特勒。由于对民主制度改善生活的能力失去了信心,许多德国人在纳粹中止宪法,用独裁政权取代德意志共和国,并允许希特勒独自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最高法律时也站了出来。
作为失去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交换,他们希望希特勒能改善经济,结束共产主义威胁,让德国重新成为一个强大而自豪的国家。大萧条也是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国政治领袖的原因之一。20世纪30年代德国不断恶化的经济状况造成了愤怒、恐惧和财政困难的民众,他们对更极端的政治制度(包括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持开放态度。希特勒的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产主义言论吸引了观众,他把犹太人描绘成造成大萧条的原因,对德国未来的恐惧和不确定性也导致许多德国人寻求希特勒提供的那种稳定。虽然大萧条(以及德国的总体经济状况)并不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唯一原因,但保守派在希特勒掌权后帮助他创造了一个获得支持的环境。
纳粹的崛起
如果没有纳粹的崛起和对德国民主的破坏,大屠杀就不会发生。当阿道夫·希特勒于1933年1月掌权时,德国是一个拥有民主制度的共和国。其宪法承认并保护包括犹太人在内的所有个人的平等权利。
但纳粹建立了限制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独裁政权。他们宣扬由“德国血统”的人组成的“民族共同体”的理想。被排除在这个群体之外并被视为威胁的是犹太人、罗姆人、有身体和精神残疾的人,以及其他被视为劣等种族或其信仰或行为不被纳粹所容忍的人。
纳粹政权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清除出去,许多德国人协助或接受了该政权的努力,活跃的纳粹分子正在对德国社会推行新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纳粹职业组织成员参与了对犹太人在德国从业的抵制。政府雇员、律师和法官起草并实施法律和法令,剥夺德国犹太人的公民权、商业、生计和财产等权利,并将他们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纳粹政权迫害犹太人的最终目的是迫使他们移民,许多犹太人在国外寻找避风港,包括美国,但是移民是困难的而昂贵的,很少有国家提供重新安置的机会。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切断了飞行的可能性。在战争的掩护下,纳粹对犹太人的意识形态从仇恨变成了种族灭绝。
反犹太主义
纳粹将德国人发展成主宰欧洲几代人的“优等民族”的努力有两个目的:一是确保德国人在种族上是“纯洁的”和健康的。这意味着禁止德国人与被认为低人一等的人结婚,尤其是犹太人,或者是有缺陷的人,例如身体或精神残疾的人。另一个目的是征服作为德国优等民族“生存空间”的领土。其结果在战争期间杀害有威胁的平民,但这却被纳粹视为对一种长期生存和统治。
纳粹将人类的全部历史视为不同种族之间生物决定的斗争历史。纳粹认为,诸如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等政治运动是反民族主义的,反映了危险的、基于种族的犹太知识分子主义。
犹太人是基督教欧洲的一个小宗教和少数民族,在德国是一个非常小的少数民族(不到人口的百分之一),他们面临着长期的歧视和迫害。他们在二十世纪初人口集中的俄罗斯和东欧其他地区经历了暴力时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数百万犹太人离开了俄罗斯,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美国寻求更好的生活。
在纳粹掌权之前,他们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是众所周知的,但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多数投票支持纳粹党的德国人并不是因为反犹太主义。
可等到纳粹掌权,反犹太主义就成为公开的政府政策。犹太人被认为是一个危险威胁的群体,这个观念通过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宣传传播开来,包括广播、学校、警察、军队、希特勒青年训练以及所有形式的流行文化。纳粹对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废除确保了德国人听不到提倡宽容的声音。
持续不断的反犹太宣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造成了一种对德国迫害犹太人漠不关心的气氛。德国犹太人在1871年就被赋予了平等的权利,直到1933年他们才看到这些权利不再受到国家的保护,他们很快就从公民变成了被驱逐者。
在战争期间,纳粹利用宣传和其他手段在受其统治的国家煽动现有的反犹太偏见。当他们需要当地支持来迫害犹太人时,这些行动帮助了他们。
意识形态极端化
纳粹的信仰或意识形态是基于极端形式的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纳粹声称,人类分为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的成员都有相同的“血统”或种族特征。
“德国血统”的人比其他群体“优越”,而根据纳粹的说法有些群体分为“低劣”到“次等人”,他们认为“犹太人”(具有犹太血统的人,不管他们是否信奉犹太教)不仅是“次等人”,而且是“德国人民最危险的敌人”。纳粹种族主义者将精神和身体疾病视为所谓优等种族基因景观上的污点,当他们繁殖时,则视为对雅利安种族纯洁性的生物威胁。
在1939年的后六个月里,经过精心策划和数据收集,德国医生开始用一种美其名曰“安乐死”的手术来谋杀德国各地机构中的残疾居民。根据纳粹的种族理论,德国人和其他北欧人是“雅利安人”,一个优越的种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医生进行伪造医学实验,试图找出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存在低劣之分的物理证据。尽管在这些实验过程中杀害了无数非雅利安人囚犯,但纳粹找不到任何证据来支持他们关于人类生物种族差异的理论。
纳粹在完全掌权后就开始实施种族法律和政策,他们剥夺犹太人、黑人和吉普赛人的权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领导层在被占领的波兰和苏联东部领土上开展了他们所谓的“种族大清洗”。这一政策包括谋杀和消灭所谓的敌对“种族”,包括对欧洲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和摧毁斯拉夫民族的领导权,所以说纳粹种族主义制造了空前规模的谋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
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德国的军事胜利,对欧洲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和对其他目标群体的谋杀就不可能发生。希特勒宣称这场战争是为了德国人的生存,它为纳粹政权提供了进行系统性大屠杀的动机和机会。这始于生活在德国精神健康机构和其他护理机构的残疾患者,纳粹认为他们是资源的消耗和“不值得生活的生活”。
因为纳粹认为犹太人是德国人最危险的敌人,所以纳粹试图彻底消灭他们,德国的军事胜利将它的触角延伸到了欧洲几乎所有的犹太人。战争开始时,德国的犹太人不到30万;被杀害的近600万犹太人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德国占领的领土上。
领导者和普通人的角色是什么?事实是,纳粹反犹时期,希特勒获得了德国和其他17个国家高层和普通民众的积极帮助,欧洲其他国家求助的原因是出于自身利益、政治和个人考量。
当德国看起来将赢得战争并成为未来欧洲的主人时,外国领导人、官员和普通民众更加合作,当犹太人被围捕枪决或运送到“东方”时,大多数人都袖手旁观;他们目睹了邻居的苦难,有时他们也从中受益,因为他们掠夺财产。
结语
大屠杀的悲剧是德国极端主义的缩影,这不是偶然但却是德国历史的必然。反犹太主义是德国民众内心的消极思想的集中体现,最后悲剧的成因,有当时一战后留给德国的遗毒,也有着社会经济大萧条对德国的刺激,加之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的对政治借机煽风点火,最后成了犹太人最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