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送礼,孔子荀子教你如何拿捏
春节送礼,孔子荀子教你如何拿捏
春节前夕,走亲访友、互赠礼品是中国人表达祝福的传统习俗。在这个讲究礼尚往来的社会里,如何既能体现诚意,又不失礼节,确实是一门学问。让我们一起看看孔子和荀子这两位古代圣贤,能给我们的春节送礼带来哪些启发。
孔子荀子的礼尚往来智慧
“礼尚往来”出自《礼记·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上古时期人们崇尚道德,不讲究施惠和报答。但到了夏商周时期,礼开始产生,强调有来有往。这种精神在古代的各种礼仪中都有体现,如士相见礼中的答拜,饮酒礼中的酬答等。
孔子在《礼记·檀弓》中有一个关于送礼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遇到以前接待过他的馆舍负责人去世,家人正在办丧事。孔子按照礼制进去吊唁,并为对方的哀痛所感动,也痛哭流涕。出门后,他让弟子子路解下骖马,作为助丧的礼物送给主人。子贡对此感到不解,认为这份礼物太重了。但孔子解释说,主人的哀痛是真情流露,作为回应,他也必须有相应的表示,否则就显得虚伪了。
荀子则提出了“称情而立文”的观点,认为礼物应当与情感相称。关系亲近、情感强烈时,礼物应该隆重;反之,则应简约。这种观点在《论语》中也有体现。比如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去世时,孔子虽然悲痛欲绝,但并没有送过于贵重的礼物。而对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旅店老板,孔子却解下骖马相送,因为当时的情感交流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现代春节送礼的实践
在现代社会,春节送礼已经发展出一套新的规则和习惯。虽然我们不必像古人那样严格遵守繁文缛节,但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仍然适用。
包装要喜气
根据网络调查显示,春节礼盒的包装应以金红为主色调。金色象征繁荣昌盛,红色代表热烈喜庆,这两种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带来好运的寓意。许多网友认为“红金包装充满喜气”,“大红色包包装非常喜气”,因此许多年节礼品都以精緻的金红配色包装为亮点,材质也从基本的纸盒、铁盒至皮革等应有尽有,吸引消费者选购。
注意运送和保存时间
由于年节期间货运动量大,因此需要提前安排送礼时间。大部分商家都会针对出货到货日期详加说明,建议在过年前较接近的时间购买,以确保礼盒的新鲜度和品质。
避免份量不足
虽然“礼轻情意重”,但送礼的本意是让对方能够好好享受。如果送的份量过少,难免有些尴尬,甚至可能被看作不够大方。因此,在挑选年节礼物时,份量往往是消费者考量的重要因素。
考虑对方喜好和饮食习惯
送礼时应避免涉及负面谐音或涵义,并留意礼物价格,选择适当价位的礼物,以免造成对方压力。比如,送礼时应避免送钟表、梨等谐音不吉利的礼物,也不要送烟酒茶给谨慎的领导,尤其是男领导不要只送一条烟。
利用现代科技便利
在数字化时代,送礼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以食品饮料行业为例,许多品牌已经开始利用微信的送礼功能进行营销。比如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的春节档销售额,甚至能占到全年的20%-30%;零食品牌的春节销售额,可以贡献全年业绩的15-25%;乳品行业的春节销售额,一般也能占到全年的10%-15%。
中式新滋补品牌官栈,就深谙其道,其与视频号达人“闲人唐老板”的短视频合作,就轻松实现了一鱼两吃。在内容创意上,“闲人唐老板”和妈妈一边品尝官栈花胶,一边推心置腹讨论了单身孕妇遭遇的压力,妈妈坚定表态支持唐老板不惧外部争议做自己;在对谈中,自然植入了官栈花胶的功效和品质,传递了母女情深、引发了大众价值共鸣。
结语
春节送礼,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礼尚往来的孝道文化,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礼尚往来的孝道文化。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不妨借鉴一下古人的智慧,让我们的送礼更加有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