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管理迎来新突破:司美格鲁肽和1小时OGTT的临床价值
糖尿病管理迎来新突破:司美格鲁肽和1小时OGTT的临床价值
糖尿病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约有4.63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7亿。在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过1亿,位居全球第一。尽管医学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餐后血糖控制和疾病早期预测方面。
司美格鲁肽:I型糖尿病治疗的新希望
I型糖尿病(T1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丧失,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尽管现代治疗手段(如自动胰岛素输送系统,AID)极大地改善了血糖控制,但许多患者仍难以实现理想的血糖水平,特别是在餐后高血糖控制方面。同时,肥胖的逐渐流行使T1D患者面临更大的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据统计,I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率从1980年代的1%上升至如今的31%,这种变化对疾病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是一种每周皮下注射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已在2型糖尿病中展现了显著的降血糖、减重和心血管保护作用。然而,对于T1D患者,司美格鲁肽的潜在益处尚未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得到验证。1月10日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报道“Subcutaneous weekly semaglutide with automated insulin delivery in type 1 diabete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首次以随机双盲交叉试验的形式,探讨了司美格鲁肽作为AID系统的辅助疗法是否能为T1D患者带来更好的血糖控制以及其他代谢改善。
在该研究中,共招募了28名T1D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司美格鲁肽或安慰剂治疗。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评估患者在目标血糖范围(3.9–10.0 mmol/L)的时间比例变化,同时分析其对体重、胰岛素用量及其他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目标血糖时间比例,并降低了体重和胰岛素需求量,而未增加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通过该研究,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司美格鲁肽在I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潜力,为未来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不仅是对T1D治疗的一次重要探索,也可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预期。
1小时OGTT:2型糖尿病风险预测的新标准
餐后2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临床预测2型糖尿病风险的常用敏感指标。不过近年来,人们发现餐后1小时OGTT(1 h-PG)在识别糖尿病前期和预测2型糖尿病风险方面的效果与2 h-PG相当,甚至更好。1 h-PG不仅能够检测到早期高血糖症,甚至能够提前识别糖耐量减低(IGT)状态。
2024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发表的关于1 h-PG的立场声明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研究报告的1 h-PG最佳临界值并不相同,范围大致在8.0 mmol/L~9.25 mmol/L。目前,亚洲人群1 h-PG的最佳临界值尚未明确。在此背景下,评估1 h-PG与血糖稳态调节机制(即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以及其在预测2型糖尿病风险方面的实用性,是具有实际价值的。
近日,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发表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预测亚洲人群3年内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方面,1 h-PG预测效果与2 h-PG相当,且最佳临界值为10.7 mmol/L。文章表示,1 h-PG水平升高与β细胞功能障碍有关,因此可认为其是一个重要的OGTT时间截点,有助于预测亚洲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减轻患者疾病负担。
本次研究数据来源于新加坡的一项开放性观察性研究APT-2D。参与者接受OGTT、静脉葡萄糖激发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每6个月重复一次OGTT,直到研究完成,以监测参与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情况。
研究最终对1250例参与者进行分析,其中40.6%基线时为糖尿病前期,6.2%在3年内进展为2型糖尿病。参与者平均年龄48岁、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5 kg/m2。
研究发现,葡萄糖相关指标,即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1 h-PG与2 h-PG,彼此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1 h-PG与2 h-PG相关性较强(R=0.729,P<0.001),而餐后血糖浓度与空腹血糖和HbA1c的相关性较弱,但存在统计学意义(R=0.356~0.507,P<0.001)。
未来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参与者,其葡萄糖相关指标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未进展的参与者。从下图可知,在进展和未进展参与者中,基线时,相比于空腹血糖和HbA1c指标,1 h-PG和2 h-PG指标差异对比更为明显。
经统计学处理后,研究人员发现所有血糖指标均具有一定的预测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作用。如下图所示,2 h-PG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浅色)大于1 h-PG(深色),但两种AUC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124),换句话说,在预测2型糖尿病发病率方面,1 h-PG和2 h-PG的效果相当。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后发现,1 h-PG的最佳临界值为10.7 mmol/L,对预测2型糖尿病的效果类似于2 h-PG的最佳临界值7.8 mmol/L。
为什么1 h-PG能达到和2 h-PG相似的作用呢?研究人员进一步对比了基线时高或低1 h-PG和2 h-PG,发现当1 h-PG水平高时,参与者的急性胰岛素反应和处置指数均显著降低,且与1 h-PG具有强相关性,这提示β细胞功能受损与1 h-PG关联性更强。
总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亚洲人群中,1 h-PG预测3年内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效果与2 h-PG相当,且1 h-PG的最佳临界值为10.7 mmol/L,高于既往其他研究8.6 mmol/L的最佳临界值。未来需要有更长的随访,来进一步验证10.7 mmol/L这一临界值在预测3年内进展为2型糖尿病方面的作用。
创新发现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这两项研究发现对糖尿病的临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司美格鲁肽的突破为I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控制餐后血糖和体重的患者。这种药物与AID系统的结合使用,有望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心血管风险。
1小时OGTT的发现则为2型糖尿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了新的工具。相比于传统的2小时OGTT,1小时OGTT不仅预测效果相当,而且操作更简便,患者依从性更好。这有助于及早识别高风险人群,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延缓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未来展望
这些新发现为糖尿病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司美格鲁肽在I型糖尿病中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1小时OGTT的最佳临界值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也需要更多数据支持。此外,如何将这些新发现转化为临床实践,提高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将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糖尿病的管理将迎来更多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