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0万年文明史与抗战陪都的双重印记
重庆:200万年文明史与抗战陪都的双重印记
重庆,这座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山城,拥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从200万年前的巫山人遗址,到2万年前的铜梁文化,再到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演进。本文将带你穿越时空,领略重庆从旧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沧桑巨变。
旧石器时代
在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在今重庆巫山县已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在距今2万年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铜梁文化”(今铜梁区)。
先秦时期
夏商时期为百濮地,《华阳国志》载:“越嶲郡会无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记·楚世家》说:“(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建宁郡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三峡地区是中国主要岩盐产区,由于盐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货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时期巫山地区催生了巴国文明。
战国时期,巴国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上游后,先后在枳(今涪陵区)、江州(今渝中区)、垫江建都。周庄王八年(前689年),巴国与楚国激战于那处(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南),双方相持数月,巴人不敌而归。巴楚之战时断时续,几乎贯穿整个巴史。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国灭巴国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朝天门附近。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为36郡,巴郡为其一。
两汉三国时期
汉朝巴郡治江州,为益州刺史部所管辖。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江关都尉于鱼复(今奉节),管辖巴郡军事。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公孙述。初平元年(190年),巴郡三分,永宁郡治江州,固陵郡治鱼复(今奉节),巴郡治阆中。建安六年(201年)复改永宁郡为巴郡,固陵郡为巴东郡,巴郡为巴西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诸葛亮经由江州平定益州。
渝中半岛全景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巴东郡白帝城(今奉节)托孤。李严在江州筑大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巴郡先后是荆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个辖区。西晋巴郡改属梁州。东晋十六国时,巴郡为成汉所辖,今重庆东部则为东晋巴东郡管辖。桓温讨伐李势,朱龄石平定谯纵,皆经由江州入益州。
刘宋时,将巴郡归属益州,巴东郡仍属荆州辖制。泰始五年(469年),分益州之巴郡,荆州之巴东郡等五郡置三巴校尉(今奉节)。萧齐时,以益州巴郡、荆州巴东郡等四郡置巴州(今奉节,480年-483年)。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为巴州,北周闵帝元年(557年)又改为楚州。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改属信州总管府(今奉节)。
隋唐时期
隋开皇元年(581年),废郡,以渝水(嘉陵江下游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这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隋时仍属信州总管府(今奉节)。大业三年(607年),州废,复为巴郡。
唐代延续渝州之称,武德元年(618年),为渝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南平郡。先隶属于夔州总管府(今奉节),后改隶夔州都督府(今奉节),为山南西道辖地。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渝州,乾元二年(759年),渝州改属剑南道东川节度使。
山城夜色
两宋时期
宋代,重庆先后短暂属西川路、峡西路(也叫峡路,治奉节)管辖,大部分时间则属于夔州路(川峡四路之一,治奉节)管辖。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因赵谂谋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迄今已800余年。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彭大雅任重庆知府。为防御蒙古南侵之需,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扩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经营巴蜀。余玠将四川制置司治所迁至重庆,并在重庆设招贤馆,广纳群贤。构筑了山城防御体系,以抗击蒙古军。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农历七月,蒙古大汗蒙哥亲率主力南征攻入四川。十一月,蒙古军抵重庆附近地区。开庆元年(1259年)六月初,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率战船万艘,溯江而上,冲破蒙古军封锁救援重庆。同年七月,蒙哥卒于合州钓鱼城下,蒙古军遂放弃重庆撤围北还回师争夺汗位,战事告一段落。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再次合攻重庆。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重庆被攻破,元军继而征降夔州(治奉节),纳入元廷陕西四川行省(治西安)管辖。
元代
元至元十六年(1280年)分夔州路(治奉节)析置重庆路(治渝中区),今重庆直辖市所辖地区在整个元朝主要分为重庆路和夔州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陕西四川行省正式分省,四川行省统有九路(含重庆路、夔州路)、五府。四川行省重庆路管辖巴、江津、南川3县,之后又划忠、涪、泸、合4州来属。至正二十年(1360年),农民军明玉珍建都于此,国号“大夏”,辖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巴渝传统建筑“吊脚楼”
明代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灭大夏国,复改为重庆府,隶属于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整个明朝,今重庆直辖市所辖地区依旧分为重庆府和夔州府。重庆府辖2州、11县、1厅,包括巴县、江津、长寿、永川、荣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铜梁、大足、璧山、定远、江北厅。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6月,张献忠攻占重庆。之后重庆被大西军、清军、南明军队轮番占领、蹂躏十余次,最后几乎沦为空城。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到康熙二年(1663年),以清廷四川总督李国英重筑通远门为标志性事件,长达19年的重庆争夺战才告一段落。据《重庆通史》记载: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康熙四年(1665年),重庆主城(即渝中半岛)全城仅有3000人。
清代
清初,发生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使重庆具有了悠久的移民历史和丰富的移民文化,奠定了近现代重庆社会的根基。今重庆直辖市所辖地区在整个清朝仍分为重庆府和夔州府,后又分出酉阳直隶州和忠州直隶州。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光绪十七年(1891年)3月,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设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根据当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重庆成为第一批向日本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宋育仁在重庆创办《渝报》。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区王家沱设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国在今南岸区弹子石附近先后建立了水师码头和兵营。宣统三年(1911年),重庆成立“蜀军政府”。
1909年的重庆(美国地质学家张伯林摄影)
民国时期
正式建市
民国十年(1921年),重庆设埠督办处,任命杨森为督办,筹办市政。其时重庆城区范围未定,权以巴县城关即今渝中半岛部分及原江北县城附近一带居民区为辖区。民国十一年(1922年),将商埠督办处改为市政公所。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改为商埠督办公署,拓展城区,开始进行城市建设。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划定重庆两江上下游南北两岸30华里为市区,但无明确边界。
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四川省辖市,首任市长潘文华,市区面积46.75平方千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庆市区正式划定,水陆总面积93.5平方千米,人口28万。
抗战陪都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12日,蒋介石由汉口第一次飞抵重庆考察。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沿海地区有243家工厂迁到重庆,占全国内迁工厂的54%。10月6日,蒋介石在一次讲演中指出重庆为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与西南各省联系密切,有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作《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讲话,明确提出迁都重庆,30日决议迁都重庆。11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国民政府“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国民党中央也同时迁渝办公。至此,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也迁抵重庆并在渝相继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同时兼新四军驻重庆办事处)。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抗战宜昌大撤退后,大量工业企业内迁至重庆。重庆成为以军火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重庆市将原有的6个区改设为12个区,巴县龙隐乡(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一带)划入重庆市。5月5日,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即直辖市),重庆亦成为继南京、上海、天津、青岛、北平后的第六个中央院辖市,辖区范围大致为今重庆主城区,即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以及江北区、南岸区,而北碚市(今北碚区)为中央行政院和临时政府所在地。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川渝省市划界,巴县、江北县位于城郊的区域陆续划归重庆市。
国民政府迁渝初期,称为移驻重庆。经重庆市参议会议长康心如等人提议,行政院多次审核,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令》,明定重庆为陪都。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0月1日下午,重庆市各界机关团体人员3万余人在夫子池广场,参加庆祝陪都建立大会。
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日本对重庆进行了长达六年多的狂轰滥炸,史称“重庆大轰炸”。抗战时期,重庆伤亡39480人。
不屈之城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在重庆对纳粹德国宣战,德国大使馆关闭;同年12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重庆成为大韩民国(流亡政府)临时驻地。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20、23日连续三次致电中共领袖毛泽东,邀请毛泽东主席“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毛主席于1945年8月28日飞抵重庆,开始了与国民党当局长达43天的、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桂园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以下简称《双十协定》)。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其后的制宪国大中,以法律形式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永久陪都。
解放前期
1949年10月11日,解放战争后期,国民政府宣布将第二次移渝办公;10月13日,李宗仁代总统由广州飞桂林,行政院各首长由广州迁往重庆;10月15日,正式在重庆办公;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直接授权中统对关押于渣滓洞、白公馆的400多名政治犯进行“最后解决”,史称重庆”11.27”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