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生态养殖技术对田螺生存环境因子及其品质和产量有何作用?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11:0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生态养殖技术对田螺生存环境因子及其品质和产量有何作用?

随着人们对田螺需求的不断增加,田螺养殖业正逐渐兴起。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生态养殖技术对田螺生存环境因子及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包括田螺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养殖方法、生长环境要求以及pH值对田螺的影响等关键内容。

田螺,我国南北各地都有生产,田螺种类很多,分布很广。长期以来由于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加上乡镇工业废水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致使野生田螺资源日益减少,而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却不断增加,田螺养殖业将随之兴起。

目前国内不论田螺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围栏养殖在生产上皆小面积,小规模养殖,相关研究根据当地生产及技术进行养殖试验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有关田螺生物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而对其生物学如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子(pH值、溶氧、盐度等)对其生存和生长的影响还未见报道。

pH对田螺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种田螺取自于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水产养殖基地,试验仔螺为种田螺群体2日内产出的个体大小基本一致的仔螺780只,分拣后绿水饲养5日,平均体重95.8mg。

试验在塑料盒中进行,塑料盒长25cm,宽15cm,高10cm,盛水2L。每一塑料盒中放仔螺30只,试验用水为水族箱培育的绿水,试验期间水温为25~28℃。

在生存试验中,pH值设4.0、4.5、5.0、5.5、6.0、6.5、7.0、7.5、8.0、8.5、9.0、9.5、10.0共13个水平试验组和1个绿水对照组(pH值6.7),试验持续4d。统计24h、48h、72h和96h时不同pH条件下田螺的死亡数量,计算田螺的存活率。观察田螺的行为反应。

在生长试验中,pH值设5.5、6.0、6.5、7.0、7.5共5个水平,每一处理设2个重复,每天早晨更换一次绿水并清除粪便,试验持续21d,试验前后分别称量仔螺的湿重,计算其增重率和成活率。换水前先用NaOH和HCl调整好绿水的pH值,试验期间pH值变化极少超过设计值的±0.2。

稻田生态养殖方法有:(1)杀灭敌害,在种螺放养前7天,每666.7m^2用75kg生石灰灭敌害,(2)施肥,在种螺放养前4天,每666.7m^2稻田施放有机肥800kg培育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

(3)种螺放养选择色泽灰黑,壳薄肉多,完整无伤,体圆顶小的鲜活种螺,每平方米放养密度为15个,每666.7m^2100kg,(4)水稻品种选择与栽培。

选择生长期较长、分蘖力强、茎杆粗硬、耐肥、耐淹、叶片直立、株形紧凑、抗倒伏、抗病虫害、产量高的水稻品种,如汕优63杂交水稻。

秧苗采用壮个体、小群体的栽培方法;即在整个水稻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中,个体要壮,以提高分孽成穗率,群体要适中。

栽插方式以宽行窄距长方形东西行密植,这种栽培方式,稻丛间透光好,日照时数多,湿度低,病虫害轻。

既为螺类创造了良好的栖息与活动场所,也为水稻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和千粒重。水稻栽插密度应根据水稻品种,苗情、地力、茬口等具体条件而定。

田螺的生境及繁殖习性分析

田螺样本的平均壳宽为18.30±8.10mm,平均壳高为26.44±10.47mm,经过回归分析,壳宽与壳高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008+0.7347x(r=0.9512,r^2=0.9048)。

田螺样本的平均壳高为26.44±10.47mm,平均壳口高为14.20±6.05mm。壳口高与壳高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0.5099+0.5581x(r=0.9693,r^2=0.9396)。

田螺样本平均壳高为26.42±10.47mm,平均体重为5.82±6.41g。体重与壳高的幂函数回归方程为:

田螺在不同的pH值的水体中,其生存情况不同,从结果可以看出,田螺正常生活适宜的水体pH值为5.5~7.5,最适为6.0~7.0,偏于酸性。

该结果与种螺的生长水体和仔螺的暂养水体的pH值吻合,但是否为田螺自然条件下的最适宜pH值尚不能确定。

从田螺在pH值过高(大于8.0)的水体中死亡症状看,脱粘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水体中有白色絮状物产生,这可能与田螺腹足主要依靠粘液保护,而粘液对外界环境的酸碱变化比较敏感所至。

pH值6.5增重率最高,pH值升高或下降,其生长率均下降,且存活率下降,通过对田螺生长的平均增重率的差异比较可以看出,虽然pH值从5.5~7.5的5个水平的增重率差异显著(p<0.05),但pH值6.0~7.0的成活率较高,由此可以辅助说明田螺的适宜生长pH值范围为6.0~7.0。

田螺繁殖方式为卵胎生,母体产出即为小田螺,田螺是分批产卵型,4月份开始产卵,10月份结束,7—8月份是繁殖旺盛季节,在产出仔螺的同时,雌雄亲螺又开始交配授精。在母体内同时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种田螺在不同时期单位面积稻田所产幼螺抽样调查结果如表。

随机抽样:从试验田块中随机抽样10块稻田共6000m^2,每块稻田抽样5块(2块鱼沟3块稻田),1.5g/只以下计入幼螺。

稻田生态环境对田螺生长的影响及其重要性研究

田螺喜栖息于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常摄取混杂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质及水中的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青苔等为食。

稻田施入有机肥料后,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微生物,同时可繁殖出大量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絮凝物。

为田螺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饵料,稻田种稻后稻禾生长为田螺生长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在7、8月外界气温较高的季节。

可为田螺遮荫避暑,为此可迎合了田螺耐寒、怕热的生态习性。田螺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稻田单位面积增重和均重抽样结果如表。

田螺的食性很杂,自然水域中粗放养殖,只需每隔一定时间施放适量的有机肥,培肥水质,提供足够的活饵料,但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必须适时投喂人工饲料。

如:糠麸类、饼粕类、瓜果蔬菜及各种动物下脚料等。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完全以植物性饲料配比即可满足生长需要。

根据田螺吃食状况和气候特点,一般每2—3天投喂一次。田螺喜欢夜间活动,晚上摄食旺盛,投喂应在傍晚。

每次投喂量为田螺总重量的1%-3%,投喂量可根据水质、水温以及田螺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当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可不投或少投食物。

水质管理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在田螺生长繁殖季节,要经常注入新水,调节水质,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采用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cm左右,养殖效果好。

下大雨时,检查进出水口的栅栏,以防田螺逃走。平时早晚巡田一次,检查田里有无漏水、缺水等情况,发现空隙、要及时修补、严防田螺逃跑。

如发现田螺犀收缩肉质溢出后,就在田里施加右灰水进行补钙,用量50—100g/666.7m^2,如发现犀收起深陷入螺壳里,则可判定饲料不足或饲料质量不好,就增加投饲量或改投饲料种类。

pH值对养殖水体的水质、水生植物、水生生物有重要影响,例如pH的改变,会影响水中胶体的带电状态,导致胶体对水中一些离子吸附或释放,从而影响水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和施肥效果。

pH也影响水中氨和铵离子的平衡,从而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同的毒性。pH过低,即在酸性的水环境中,细菌、大多数藻类和浮游植物的发育受到影响,硝化过程被抑制,光合作用减弱,水体物质循环强度下降。

本研究提供了关于田螺生物学、生态环境和养殖管理的丰富信息,对于田螺养殖业的发展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田螺的适宜生境和生长因素的深入了解有助于保护和提高这一资源的利用效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