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气候变化让大米越来越难吃?科学家已经找到证据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36:2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气候变化让大米越来越难吃?科学家已经找到证据

陕西师范大学最新研究发现,从1985年到2020年,我国优质大米率每十年平均下降1.45%。这一令人担忧的趋势背后,是气候变化对大米品质的深远影响。

01

大米品质悄然下降

大米作为全球近45%人口(超过35亿人)的主要粮食来源,其品质变化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显示,夜间温度升高是影响大米品质的关键因素。当夜间温度超过18°C时,优质大米率会随温度升高而明显下降。相比之下,日本的这一温度阈值更低,仅为12°C。

02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大米品质

高温会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淀粉积累过程。具体来说:

  • 垩白度增加:温度每升高1°C,垩白度就会增加6%。垩白度的增加不仅影响大米的外观,还会改变其烹饪特性和口感。
  • 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夜间温度每升高1°C,大米产量就会减少1%,同时直链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也显著降低。
  • 营养成分变化:高温还会影响大米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酸含量,进而影响其营养价值和口感。
03

未来趋势预测

研究预测,无论采取何种排放情景,大米品质都可能持续下降。在中高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我国大米品质的降幅可能将超过5%。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大米品质受气候变化影响更为严重。这可能与南方普遍种植双季稻(早稻和晚稻)有关,因为早稻的生长季节较短且夜间温度更高。

04

科学应对之道

面对这一挑战,科学家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例如,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水稻品种,降低液泡质子转位焦磷酸酶(V-PPase)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显著改善大米品质。改良后的大米垩白度降低了7~15倍,淀粉颗粒排列更紧密,整体品质得到提升。

然而,培育耐热水稻只是解决方案之一。为了保护粮食安全,我们还需要:

  • 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的脚步,减少极端天气的发生。
  • 优化种植管理: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 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科研成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大米品质的影响已经显现,这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更关系到我们的餐桌和粮食安全。面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采取行动,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为未来培育出更优质、更耐热的水稻品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