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汪永泉大师杨氏太极拳劲法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11: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汪永泉大师杨氏太极拳劲法

杨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独特的劲法和理论体系吸引了众多习武者。本文详细介绍了杨氏太极拳中的19种重要劲法及其运用方法,并解释了如何区分和利用实点、滞点、聚点、空点和拿点。这些内容对于太极拳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老拳谱中讲的劲法很多,比较繁琐,这里着重对滚、错、折、磨、弹、冷、正、侧、定、断、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这19种比较重要的劲法,进行一些解说。

1、滚劲:“滚”是以立圈旋转的意思。与对方一接触,就在接触点上根据接触方式向上下或左右滚动。滚动时要内外相合,使对方劲头落空,并将己之内劲渗入对方体内。

2.错劲:“错”是前后左右错开对方来力之顶点的意思。在与对手接手时,在接触点不变的情况下,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稍转动,避开对方来力的顶端,再将自身的内劲渗入对主体内。

3.折劲:折劲如翻板,向上下翻滚或内外折动,使对方的来力落空。与对方一接手,接触点就是翻板的正中。翻板向上翻,内劲自下而上地渗入对方体内。翻板向下压,内劲则由上而下地渗入对方体内。

4.磨劲:“磨”是研磨的意思。即接手时,在接触点以平圈转动,圈的大小根据来力情况而定,使来力陷入圆圈之内而落空。在练时,主要是手与肘的相互配合,好像研墨的动作一样。手与肘转动的圆圈大小不同,内外旋转也不同。向外转时,要有抛出之意,来力必被甩出;向内转转时,要如旋涡向里旋入,来力必坠入旋涡之中。

5.弹劲:即是弹簧力,在用时要先有蓄力而后弹出。弹劲借对方之力蓄好弹簧,然后将其弹出。弹簧力取决于内气的鼓荡、体内“钟锤”的前后摆动。

6.冷劲:发冷劲要突然,在对方身体重要的部位突然以短暂、刚坚的内劲击之。冷劲被形象地比喻为柔中刚、软中硬,击到对方躯体上要不伤表皮而使其内脏不适。冷劲易造成内伤,不可轻易使用。

7.正劲:即正直之劲。与对方一接手,要很快听出对方发出的正直之劲的两端。一端是劲头,一端是劲源。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劲头之侧,由侧点向劲源发力,点到劲源。对方劲头无论有什么变化,都不要放松对劲源的控制。

8.侧劲:与对手一接手,避开对方来力的顶峰(即劲头的正面),而是接顶峰周围(即接侧),使对方使出正力来。接到侧点后,可利用侧点控制对方的劲源,然后由侧点向对方劲源发内劲(即发侧劲)将其击出。接侧点和发侧劲是为了避开对方来力的正顶,迂回进攻。

9.定劲:与对方接手后,首先要听对方力的变化情况。如果对方旋转灵活自如而无定向,此时发之必然落空,必须先把对方灵活变动的身形定住,然后才能发之。定劲有两种。一种是“指定”,亦称“点定”。就是要在对方身体上任意一部位,以手指的刺劲向其劲源刺点,对方必做出反应,我借此反应发之。第二种是“吸定”。如上面所提及的,当对方变动不定,我无发劲之机可乘时,可用手法听出对方来力的方向,用掌心吸引其来力,使对方感觉一空而产生暂时的停滞,我可借此时机击发对方。

10.断劲:拳谱中讲要“劲断意不断”。断劲亦不能断意,必须在沾、连、黏、随的基础上,掌握对方中心,然后与对方脱离接触(手距对方身体不可过近或过远,以利于吸引对方和利于我发劲为宜)。断后即拍,为“断拍”,发拍劲如投石。拍劲影响人的内气。用断劲顺对方来力方向吸引称为“断吸”或“断引”。用断劲憋住对方的内气,称做“断截”。用断劲要求得机得势,掌握好时机是非常关键的。发劲时必须用手法找出对方的缺陷,一断即发。

11.刀劲:由“手如刀锯”而来。刀劲要以肘部窄立面切入对方接触处,切时要肘往腰圈沉坠。刀劲要求短促。刀劲决非用肘部在对方接触处像割肉一样去切对方,而是要以意想象自己肘部窄立面如锋利刀刃,用内力切入对方身内。向前切要配合以按、挤、采内劲,向后切要配合以采、捋、内劲。

12.锯劲:亦由“手如刀锯”而来。在刀劲未能切入时,肘部立即内旋,用肘部内侧向前或向后锉锯,肘为后援力。往前未锯成,就向后锯。使用锯劲时腰圈要摊开与肘虚接。锯劲要长,要以意想象自己的前臂好像锯锉,将内劲锯向对方中心。向前锯配合以采、按、挤内劲,向后锯配合以采、捋、内劲。

13.拍劲:要求手不用力,腕部灵活不能僵硬。以腰部内劲由肘通向掌,由掌拍出手外。拍时,掌不能与肘、腰接死。腕部只有松活,内劲才能由手拍出。拍在对方身上如同把东西从手中投出,对方不应感到疼痛。拍要拍在对方的顶力上,哪里有力就在哪里使用拍劲。对方被拍后,会像皮球那样跳起。如果拍一次不能将对方拍出,可连续拍之,直至将对方拍跳而起。

14.摇掸劲:就是要像掸东西那样,用手将内劲掸出,击向对方重心。使掸劲时,自己之手必须离对方中心近,否则就掸不动对方。发掸劲,内劲必须先到手,再由手掸出。只有掸得既快又准,对方才能被击出。

15.拽劲:这种劲可看成是向对方扔过去的劲,与拍劲相似。与对方接手时,中指根要虚接,然后手一张,将内劲由中指根拽出。同时要以腰作为后援,才能把对方发出。

16.擎劲:遇对方来力的顶点,要先下按其顶点,再将下按之手用擎劲微提(但仍将对方的点擎在手中),使对方脚根提起。然后,立即将肘下沉,朝对方中心发之。

17.踏劲:与对方接手,我即将意念放松,随之肩肘松沉,手的动作如同足之下踏一样,将内劲踏向对方臀后或足跟,踏劲与采劲相似。踏劲不能用在顶点上,而应用在顶点之侧,踏可有微左、微右、微上、微下的变化,使内劲沿顶点周围踏出。踏劲有三种使用方法。

注:

①踏发:用接、挤、弹簧劲、螺旋劲等劲法的混合踏劲,将对方发出,称“踏发”。

②踏离:踏上对方又急分开,使对方失中,并将对方打来之势引向我的身后侧,绝不能有任何阻拦对方的动作将对方顺利引出。

③踏断:是踏上对方后,再用断拍劲,将对方发出,步骤为:踏上、分开、断拍。

18.重劲:与对方接触时,将自己的松沉劲施放在对方重心上。自己的内力越充足,对方便越感沉重。

19.离劲:在对方欲听我劲时,我要以似离非离、似黏非黏之劲,不让对方听清我之劲点,此劲称为离劲。与对方接手,我即化离而不暴露我劲。若对方欲发我时,我即用离劲引化,同时要听清对方的力,再以内劲将对方发出。

关于点

下面就揉手中怎样区别“实点”、“滞点”、“聚点”、“空点”和“拿点”,怎样运用杨健侯论古钟五个点的发法问题作些解说:

“实点”是指对方能够发挥、运用其实力的集中点。不能在这个点上与之相顶。因此,接手时,要设法接触对方实点的周围(即接侧),再由实点之侧面将自身的内劲发出。如果一时找不到对方的实点之侧,可以采用引进落空的方法重接寻找。

“滞点”是对方不能灵活变化、不舒服之处。如我用内劲控制住了对方的滞点,对方就不敢再用力顶碰。若顶碰,对方必自跌出。

“聚点”是对方内劲凝聚之点、不能灵活变动之处。

“空点”是对方没有力或使不出力之处,如果我控制或击发对方的“空点”,对方便无力反抗。只有先将对方引进落空,才能击发对方的空点。

“拿点”是用来掌握、控制对方中心的点。“发点”是用来击发对方中心的点。拿点和发点的区别需在学习揉手时,口传心授才能体会清楚。拿点不是发点,有些人将拿点当发点,向拿点击发对方,是不正确的。这样击发,对方不会弹跳而出。

杨健侯总把人的身体比做寺庙内悬挂的大钟。大意是说,古钟的中间,有一条垂直的绳线,吊着钟锤可以摆动,钟锤的高低可以自行调节。借钟喻人,可分为四段正点。

(一)五点部位名称如下:

l.顶点。位于人的咽喉下方。

2.上死点。在顶点和灵活点之间。

3、灵活点。相当于人的心口处。

4.下死点。在灵活点和下垂点之间。

  1. 下垂点。位于两胯之中。

(二)各点的性质和作用

l.顶点:乃点穴之门,故又称绝命点。因它不易动转,是权衡对方身体变动的准星。

2.上死点:因受顶点的牵连而活动范围很小,受力后不易化解,故称死点。

3.灵活点:是人身旋转灵活、最难控制的一处。揉手时要由此点探出反应再击死点。

4.下死点:由于受钟锤下坠的影响,活动范围不大,内劲向此点击发易于奏效。

5.下垂点,位于垂直线最下端,是钟锤所在处。此点在人的两胯之中,因它一动便影响全身,所以通常把它作为稳固下盘之用。

以上各点分布在一条垂直线上,相互间都有连带关系。例如:上死点和下死点的中间是灵活点,因此这两个点又都含有灵活性。一旦被击时,都会受到灵活点的影响而变灵活。当对方的上死点转变灵活后,其顶点就会僵滞,此时应向顶点击之。若下死点转变灵活后,灵活点就会僵滞,此时须向灵活点击之。

由于各点是在一条垂直线上,当某个点受击时,必然牵扯到上下两个点,垂直线也会因而变为弧形。此时要迅速脱离已经形成弧线的所在,使之恢复垂直状,再向死点击之。当与对方接触时,就应把对方来力的顶点听清楚。要用手中的圆球来接对方顶力,并利用此球的旋转将内劲由顶点渗入到对方体内,对方此时必感不适。只要对方一变动,我手即微旋回收,把渗入对方体内之内劲通过顶点吸回,对方的反应力必随之而出,此时是拿是发便能皆从我愿。在与对方接实之前就应听清对方来力的方向。若对方的来力对我之中心并无影响,便不要妄动。否则,就会暴露自己的中心。

若一接手对方之劲就影响我中心时,要及时转换接手的方法,将对方来力引离中心。但要注意一定要使对方之力落空半,仍保留一半作为发劲时的借用之力,这样才能做到太极拳谱上所讲的"化即是发"当与对方接触而未能听清对方的问点和发点时,要速离再问。连问儿次,一次要比一次跟得紧,迫使对方因不适而暴露出滞点。发"问送劲"时,要利用对方的滞点。如果对方变化很快,就须用"断拍劲"、"点断劲"击之。


封面


作者像


前言

前言

目录

目录

内页


内页

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结束文革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层面出台了挖掘整理的文件,结果,在中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动员下(动员了4年),汪师爷决定公开老杨家的真东西,并出版了《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吾当年购到这本书时,基本上是看不懂的。因为这本书,是按照形、意、气的架构撰写的。作为从文革10年中走出来,没有一丁点传统文化底蕴的人来说,看这本书犹如天书,然而,这本书不经意间,影响了这个中国人练拳的习惯,不管口头承认与否,这本书,所讲授的内功心法,识破天惊,打破了我们有形有相练拳的习惯,从而有一批人,渐次懂得了有无相生、意在形先(以意领气、以意囊括气)的道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