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历史深处的邯郸之城
寻访历史深处的邯郸之城
邯郸,这座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古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长平之战的惨烈,从赵敬侯迁都到秦人的多次围攻,邯郸见证了战国时期的历史风云。本文将带您走进这座历史名城,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雕像
华北平原的沃野,给这座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北方都城和它所处的周边区域带去了无限的丰厚蕴藏,养育着漳水沿线世代成千上万的子民。沿着上党之地一路向东北,穿太行而出,这条通道,便是秦人进取邯郸的必经之路。
赵氏先民上百年的营造积累,让这座长城之内的临塞之城,拥有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尽管北地的民风强悍,但行走于大街上,仍能感觉到习习谷风激荡孕育下的宛若优柔。
赵王城遗址公园(今河北邯郸市)。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
邯郸城邑,肇起于殷商。当商人将都城迁于殷地(今安阳)之后,数百年间,邯郸便以畿辅之地而存。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赵人以此全新立国,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并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邺城遗址(今河北邯郸临漳县)。邺城,古代著名都城。遗址范围涵盖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漳河岸畔,南距安阳市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营建王都。邺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400年之久。
《史记·王翦白起列传》记载,当长平之战结束后,赵人以议和作为缓兵之计,然后趁势毁约。“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
长平之战结束后,秦赵两国皆是元气大伤;以举国之力,相抗于长平,聚百万之众,互戮于泫谷;山河为之飘零,风云因之呜咽。
上党之门。潞安府:《禹贡》冀州地。商周时为黎国《书》曰:西伯戡黎。春秋时黎为狄所灭。《诗·卫风·式微》:黎侯失国,而寓于卫也。《左传》:晋伯宗数狄罪曰,夺黎氏地也,后为赤狄潞子国。晋灭之,其地入于晋。战国初为韩之别都,后属赵。秦取之置上党郡。《战国策》谓为两上党者。王氏曰:以地在韩、魏间,犹安邑近韩,而云韩安邑也。两汉、魏、晋皆因之。后魏亦曰上党郡。后周兼置潞州。隋郡废州存,炀帝复曰上党郡。唐复曰潞州武德二年,置总管府。
相对于赵人而言,秦人并未从战争中获得喜悦感。取得战争的胜利,但秦人为此也是付出了二十多万牺牲的沉痛代价。
赵人的归降,却君臣之间的隔阂离心埋下祸端。杀降,让这个为秦人拓疆开土三十多年的名将从此背上“人屠”的恶名,也让他的命运从这一刻开始走向悲局。
"上党之门"。
"上党之贤":刘二东,85岁,上党土生土长长本地人。
对于二十多万已经放下武器,拒绝抵抗的手无寸铁之降兵来说,活着,便是他们最后的一丝愿望,但他们也未曾想到命运会以如此悲戗的方式来为他们画上结局。
范睢的见利忘义给赵人赢得了喘息之机,而赵王的背约失诺再一次让秦人将怒火指向了邯郸。但这一次,秦人未能得偿所愿,邯郸之城,已然固若金汤。
长平之战遗址纪念馆
"长平之战"阵亡将士纪念塔(近代修葺)
长平之战,震慑千古。垒垒黄土,英雄埋冢。浩浩荡荡,战魂永存。
史墨丹青,书不尽英雄恨事;天地泱泱,磨不灭英气长存。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再)围邯郸,不能拔。”
而诸侯国的驰援,再次让秦人体验到了合纵的势威。“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如白起所言,此时的邯郸已不是长平之战后的那个羸弱之城;“诸侯救日至,...(且)怨秦之日久。”秦国也如其所言,“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白起的离去,让这个虎狼之国似乎一下子像是折去双翼的苍鹰,是冲向深谷还是平安落在山峰,让这位秦国统治最长久的一代“贤王”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龙腾盛“狮”牌楼。山西省是中国地上文物最为丰富的文物大省,山西现存登记在册的各类古建筑达18418处,若论单体建筑,可能达30多万处,还有相当多的古建筑没有被登记在册,因而山西省是全国古建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寺观庙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到楼塔桥梁陵墓以至石窟寺等,门类齐全,享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之称。
在18418处登记的古建筑中,木结构建筑达9053处。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山西现存宋辽金以前木结构古建筑120座,全国共有160座,山西占到了总量的75%;元代及其之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全国约计440座,山西有350座,占到全国的近80%。晋东南古上党地区,已知宋辽金以前的古建筑80座,占到全国半数。在这些众多古建筑中,具有极高价值的更是数不胜数。
这是一条秦人进取之路
这是一条赵人不归之路
这是一条承载千年的痛悲之路
这也是一条,
华夏文明的开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