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胀原来是这样!小心你的饮食习惯
肚子胀原来是这样!小心你的饮食习惯
“最近两年,近九成(89.4%)受访者出现过胃部不适,其中,餐后饱胀(胃胀腹胀)的发病率排名第一,高达40.2%。”这是《2024公众消化健康调研报告》中的一组惊人数据。肚子胀,这个看似平常的症状,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为什么我们的肚子会“胀”起来?又该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习惯来缓解这一困扰呢?
肚子胀,原来是这样“胀”起来的
要理解肚子胀的原因,我们首先要明白身体里的“气”从哪里来。人类的消化系统就像一个有两个封口(口腔和肛门)的气球,里面时时刻刻都有气体在流动。正常情况下,人胃肠道内存有的气体大概在100~150毫升左右,相当于1~2个拳头大小。
主动“吃气”
我们每吃一口东西、喝一口水,甚至只是简单咽了咽口水,空气都会从口腔这个开口“溜进”胃里。千万别小看“咽”这个动作,它可是肠胃气体含量大增的主要原因。相关数据显示,一顿饭下来,人胃里的气体能增加65%。如果吃东西时不断重复吞咽(如嚼口香糖),或是喝了含气饮料(如可乐、雪碧等),那主动吃进去的气体就更多了。
肠道“生气”
除了从嘴里吃进去的,咱们肚里的气体有些是肠道菌群分解食物后生成的。食物经口腔、食道进入胃肠道后,在胃液、肠道菌群的消化分解下,会慢慢发酵出氮、二氧化碳、氢、氧、甲烷等各种各样的气体。这些肠道生产的气体和吃入的空气,通常有三种出路:
- 一部分通过口排出,叫作嗳气,即打嗝
- 一部分会随着肠道蠕动向下走,通过肛门排出,俗称“放屁”
- 剩下的一部分则被肠壁吸收,由菌群代谢消耗气体
每天,我们的体内都在进行着“进气”和“出气”的循环游戏。当排气的速度赶不上进气的速度,人就容易出现胀气的感觉。吃饭太快太急、吃饭时说话、压力大、久坐不锻炼、抽烟、长时间趴在桌子上睡觉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造成体内积蓄的气体增多,引起腹胀。
饮食习惯,是时候调整了
远离“产气”食物
有些食物天生就容易产生气体,比如豆类、洋葱、碳酸饮料、油炸食品等。如果你发现自己刚吃完饭就感到肚子胀,不妨先检查一下自己的饮食清单,看看是不是摄入了过多的这类食物。
细嚼慢咽
吃饭的时候,每口饭可以多咀嚼几次,最好保证每口不少于5次,细嚼慢咽能有效降低吞咽时带入的空气量。同时,细嚼慢咽还能帮助食物更好地消化,减轻肠胃负担。
适量饮水
适量的水能够帮助稀释肚子里的气体,促进消化。尤其是温水,更是个不错的选择。你可以尝试在水里加一点柠檬,既能增添风味,又能帮助消化,真是一举两得。
合理搭配
尽量避免那些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比如豆类、洋葱、碳酸饮料、油炸食品等等。取而代之的,可以选择一些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米饭、香蕉、酸奶。这些食物不仅能让你的肚子感到舒服,还能为你提供能量。
生活方式,也要跟着变
适量运动
保持适量的运动,不仅能帮助消化,还能增强体质。每天抽出半小时,做一些轻松的运动,比如散步、瑜伽、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运动不仅能帮助肚子消化,还能让你心情愉悦,缓解压力。
规律作息
避免吃得太晚,晚餐最好在睡觉前三小时完成,这样可以给肠胃留出足够的时间消化。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项功能的恢复和调节。
管理情绪
胃肠道是最易受情绪影响的器官之一。焦虑、悲伤、烦躁、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能刺激胃部制造过多胃酸,减弱消化功能,从而加剧腹胀。情绪不好时,应尽早宣泄,不要憋在心里,可以找亲朋好友讲讲自己的遭遇,也可以到操场或公园等空旷的地方,大喊几声,或用击打沙袋等运动方式帮助疏解。
中医调理,给肠胃“消消气”
摩肚脐
双手交叠,放在关元穴(脐中下3寸)处,绕肚脐轻揉画圈,先顺时针揉36圈,再逆时针36圈。
点中脘
一手四指并拢,点揉中脘穴(脐中上4寸),力度要柔和,顺时针旋转揉动2~5分钟。
揉关元
五指并拢,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按揉关元穴30~60秒。
敲带脉
双手握空心拳,放在身侧,与肚脐同高,先用拳面从身侧往后轻敲至脊柱两旁,再慢慢往前敲,至肚脐后折返向后敲,如此往复36次。
按足三里
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30~60秒,以有酸胀感为宜。
揉太白
用拇指按揉双脚内侧的太白穴(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处)30~60秒,以有酸胀感为宜。
肚子胀虽然常见,但也不容忽视。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和适当的运动,很多时候可以有效缓解这个问题。如果在家里尝试了这些方法后,还是感觉不适,那就应该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个舒适的肚子,轻松自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