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诗词列车”上的诗与乡愁
春运“诗词列车”上的诗与乡愁
1月18日至19日,重庆市奉节县的高铁站和途经奉节的G352次列车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列车”活动正在上演。身着古风服饰的青年志愿者和列车工作人员与旅客们一起,围绕“春”与“江”的主题,开启了这场充满诗意的旅程。
在“诗词列车”上,旅客们不仅能参与诗词游戏,还能收获亲手书写的春联和福字。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旅客的春运旅途,更让归家之路充满了文化的芬芳。
诗意盎然的春运之旅
上午9点,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声,G352次列车缓缓驶出站台。身着古风服饰的青年志愿者站在车厢入口,微笑着向每位旅客递上一张精美的诗词卡片,邀请他们参与即将开始的诗词大会。
“欢迎各位旅客参加‘诗韵高铁,文化同行’诗词大会!”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活动正式开始。首先进行的是经典的“飞花令”环节。志愿者与旅客们围绕“江”“春”主题展开激烈的诗词比拼。从“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清新秀丽,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优美,一句句经典诗词在车厢内流淌,优美的诗句与热烈的氛围相得益彰,现场掌声阵阵。
随后的“诗词接龙”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参赛学子们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你来我往,竞相背诵经典诗句,他们深厚的诗词功底与对中华诗词的热爱展露无遗。
奉节:一座诗韵悠长的城市
奉节,这座被誉为“中华诗城”的城市,自古以来就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有近千名诗人曾到过奉节,或旅居或为官,留下上万首诗篇。
公元726年,25岁的李白出蜀远游实现自己的凌云壮志,路过瞿塘峡望着湍急的江河,写下了“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的锦绣佳句;公元759年,58岁的李白经过三峡赴夜郎贬谪之地,途中写下了《上三峡》“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刚到白帝城就收到大赦令,当时他惊喜万分、畅快无比,写下了“天下第一快诗”《早发白帝城》这首千古绝唱。
公元766年,杜甫来到奉节为“橘官”,大力推动柑橘发展。“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就是杜甫对奉节脐橙的赞美。据统计,在奉节期间,是杜甫一生之中诗歌的盛产期,一共写诗467首,占杜诗总数的1/3。其中,杜甫的巅峰之作“天下第一律诗”《登高》也出自奉节。
公元821年,刘禹锡到奉节任夔州刺史。在任期间,他关注民生、重视教育、大力赈灾,经常深入民间察访民情,深得老百姓爱戴。在奉节,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也有了重大突破,留有诗文58篇。特别是他根据奉节民歌整理形成的“天下第一情诗”《竹枝词》,在诗坛别开生面、大放异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词与春运的完美邂逅
上午10时,G352次列车缓缓抵达奉节站。诗词少年们在车站志愿者的引导下,来到奉节站标志性建筑“诗词浮雕文化墙”前。这面长90米、高5米的文化墙,以其丰富的篇章和深邃的文化底蕴,成为少年们心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客运值班员高莉生动讲解文化墙上白帝城、奉节山水、夔门风光等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少年们深切感受到“三峡之巅、诗橙奉节”的独特魅力。为确保参赛学生安全有序出站,奉节站开设专用通道,提供快速便捷的“一站式”出站服务。党团服务队全程引导进出站,同时提供“爱心小药箱”、帮提行李等暖心服务,让少年们一下车就能感受到来自“诗城”的温暖与热情。
“诗词列车”活动不仅丰富了旅客的春运旅途,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旅客所说:“在回家的路上,能与这么多诗词爱好者一起品味经典,感受文化,这趟春运之旅变得格外有意义。”
2025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将持续发力,为广大旅客精心筹备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让每一段旅途都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