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月饼出口韩国被拒收:脱氢乙酸钠引发的警示
中国月饼出口韩国被拒收:脱氢乙酸钠引发的警示
近日,一起涉及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国际贸易纠纷引发广泛关注:中国出口至韩国的月饼因检测出脱氢乙酸钠而被拒收。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国际差异,也凸显了跨境贸易中合规管理的重要性。
事件经过:月饼出口遇阻
8月18日,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MFDS)发布通报,紧急召回三款中国产月饼,原因是检测出当地禁用的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钠。这批月饼均来自中国知名食品企业稻香村,涉及多个品种。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发舆论热议,不仅在韩国引起关注,也在国内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
标准差异:中韩监管不同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防腐剂,具有广谱抑菌效果,能有效抑制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然而,对于这种添加剂的使用,各国的监管态度却大不同。
在中国,根据现行的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脱氢乙酸钠被允许用于七大类食品中,包括腌渍蔬菜、面包、糕点、熟肉制品等,最大使用量为0.5g/kg。然而,这一标准即将在2025年2月8日更新,届时脱氢乙酸钠将被禁止用于面包、糕点等食品中。
相比之下,韩国的监管则更为严格。韩国《食品添加剂法典》明确规定,脱氢乙酸钠仅允许用于奶酪类、黄油类和人造黄油,最大使用量不得超过0.5g/kg,其他食品中均不得使用且不得检出。这意味着,在韩国,月饼中添加脱氢乙酸钠是明确违规的。
安全性争议:风险与管理
脱氢乙酸钠的安全性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它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为一种低毒高效的广谱性防腐剂;另一方面,多项研究表明,长期摄入脱氢乙酸钠可能对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普文章指出,长期使用脱氢乙酸钠可能会引起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表现为肝肾功能性减弱、惊厥、颤抖等症状。此外,还可能引起体重减少和慢性肺水肿。这些发现促使多个国家和地区重新评估其使用标准。
启示与建议:合规管理是关键
此次事件对食品出口企业和行业提出了重要警示:
加强法规研究:企业必须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法规要求,确保产品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这不仅包括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还应涵盖标签标识、检验检疫等各方面要求。
完善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成品检验,每个环节都应严格把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提升技术水平: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趋势,企业应积极研发替代方案,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新型防腐技术等方式,减少对传统食品添加剂的依赖。
加强风险预警: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跟踪国内外法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避免因法规变更导致的产品滞销或召回。
结语:标准统一是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食品贸易日益频繁,不同国家间的食品标准差异已成为影响贸易的重要因素。此次中国月饼出口韩国遇阻事件,再次凸显了加强国际食品标准协调与统一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贸易便利化,更有利于保障全球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