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活”起来:晋江开讲民俗文化,泉州古建焕发新生
闽南文化“活”起来:晋江开讲民俗文化,泉州古建焕发新生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闽南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讲堂在晋江市青阳街道陈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微讲堂热烈开讲,作为晋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厚植文化自信 赓续传统文化” 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此次闽南民俗文化讲堂吸引了众多社区居民、民俗爱好者以及学生群体踊跃参与,为传承和弘扬闽南传统文化营造了浓厚氛围。
海洋文明的璀璨明珠
闽南文化,这片浸润着海洋文化基因的土地,孕育出独特的文明之光。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城市,其海洋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
泉州古称“刺桐”,千年的海洋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入列世界遗产名录。回望历史,泉州向海而兴,波澜壮阔。海洋给了泉州先民开辟生计的广阔空间,勇敢无畏的泉州人耕海牧渔,搏击风浪,向海求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开辟了“涨海声中万国商”“梯航万国”的经贸盛景。
泉州湾宋代沉船的发现,见证了这座城市海洋文明的辉煌。这艘我国迄今为止已出土唯一海外归航的古沉船,不仅诉说着泉州人对于海洋的深沉情缘,也折射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
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闽南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泉州大力推进古厝古建筑活化利用,让一座座见证侨乡历史、浸润文化底蕴的古厝重新焕发生机。在石狮市玉湖社区,一座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古厝被改造成纪念馆,成为华侨文化展示馆和家风家训课堂,并列入“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晋江市梧林社区,当地按照“不改变原状”的理念对上百栋古厝洋楼进行保护性开放,2023年以来累计吸引了90多万人次游客。
2023年初,一张头戴“簪花围”的照片惊艳全网,让泉州蟳埔渔村簪花传统火爆出圈,吸引许多游客前往泉州游世遗、戴簪花、品美食。这启示我们,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必须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立足新的时代条件、扎根新的时代土壤,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展现中华审美志趣、契合当下需要的内容,打造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也要聚焦群众的现实需求,适应新的传播手段,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不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2023年央视春晚上首次亮相的以世界级非遗泉州南音为底色的创意歌曲《百鸟归巢》,融入梨园戏手姿和泉州花灯艺术,深受海内外观众好评,就是有力证明。
传承的力量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说到底要靠人,既要有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也需要我们每个人深度参与、自觉传承。在泉州,几代非遗传承人默默坚守、接续努力,用心用情守护着一个个传统戏剧、传统技艺;许多志愿者和侨厝后人,为修缮和保护古厝古建筑出钱出力;不少泉州人通过自媒体、社交平台积极为自己家乡做宣传。自觉、自发地传承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泉州,正是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线。面向未来,让更多人加入到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根脉,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一定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更加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