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版医院排行榜取消数字排名,改为五个等级:公共健康的风向标
复旦版医院排行榜取消数字排名,改为五个等级:公共健康的风向标
11月16日,复旦版《2023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正式发布。这份已经连续发布15年的榜单,今年迎来了一次重大变革:不再对医院进行1至100名的顺序排名,而是将100家医院分为A++++至A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包含20家医院。
这一变化引发了医疗界的广泛关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表示,这一改变并非是对评选方法的调整,而是对“表达方式”的优化。其核心目的,是引导医院更加专注于学科建设和专科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在排名上过度竞争。
从“排名”到“分级”:一场深刻的变革
过去,复旦版医院排行榜采用的是直接排名的方式,这种做法虽然直观,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高解春指出,由于不同医院的学科数量、规模存在差异,直接排名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失之偏颇,引发不必要的规模攀比,甚至导致医院间“内卷”。
“改变排行榜的‘表达’,就是为了提倡医院更加关注学科建设和专科能力提升,不必纠缠医院间的微小差异。”高解春说。
这一变化与国际趋势接轨。美国最佳医院排行榜自去年也开始改变表达方式,纳入排行榜的医院不再区分先后,而是以字母顺序排列。
上海医院表现亮眼:4家医院跻身最高等级
在上海地区,有4家医院跻身最高等级A++++,它们分别是: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这4家医院在学科建设上各具特色。例如,华山医院在传染感染科和皮肤科领域全国领先;中山医院的全科医学科位居全国第一;瑞金医院的内分泌科和仁济医院的消化病科也分别位列全国首位。
此外,上海还有5家医院位列A+++等级,3家医院位列A++等级,6家医院位列A等级,展现了上海医疗体系的整体实力。
变革背后的深意:从“医院竞争”到“学科建设”
这一变革背后,折射出国家对医疗体系发展的新要求。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文强调要重视医院专科能力的提升,2024年更是明确提出要对专科进行评估。
“一个医院的好坏,病人满意不满意,最终还是看临床专科能力的优劣。”高解春表示,通过专科能力的提升和规范的医疗服务,才能真正赢得患者的信任。
这一变化也体现了对患者就医需求的精准满足。高解春指出:“过去,老百姓拿着我们的排行榜到处找医院看病,其实更应该找一家医院的好专科看病才更对。”
“专科+地区”:推动分级诊疗的新思路
自2015年度起,复旦版医院排行榜开始推出《七大区地区专科排行榜》,将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七个区域,让各地区老百姓对本地区的医院专科声誉和综合实力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这种“专科+地区”的榜单模式,有利于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让更多医院进入患者视野,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复旦版医院排行榜的这一变革,不仅是评价方式的简单调整,更体现了对医疗本质的回归:从关注医院规模转向重视学科建设,从单纯排名转向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这一变化,必将为我国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