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与黄鹤楼:湖北名胜探秘
荆州古城与黄鹤楼:湖北名胜探秘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句古语道出了荆州古城的历史地位。作为一座拥有5000年建城史和411年建都史的古城,荆州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而位于武汉长江之滨的黄鹤楼,则以“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美誉,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竞相咏叹。这两处名胜古迹,一北一南,一城一楼,共同展现了湖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荆州古城:楚国故都,三国名城
荆州古城,古称江陵、郢都、南郡,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约5万至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就已在荆州城东北郊的鸡公山遗址生活、栖息和劳作。新石器时代,这里发展出大溪文化,建造了阴湘城,奠定了荆州作为楚文化发祥地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元年(前689年),楚国迁都于郢(今荆州区纪南城),都郢400余年。秦属南郡,定治江陵,故常以南郡喻荆州。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东西汉时皆属南郡。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定治南郡。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魏晋以降,荆州均为州、府之名。其治所多不固定,直到明初,荆州才作为城名固定下来。
荆州古城墙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墙之一,拥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墙周长11.28公里,平均高8.83米,城垛4567个,炮台26座,藏兵洞5座。古城分为三层,外面是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水城(护城河)全长约13000米,宽30-250米,平均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相连。明代时期建城时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城墙整体为条石垒砌基脚,青砖砌筑墙体,采用糯米石灰浆灌缝,因而城墙特别坚固。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防御体系完备,易守难攻,素有“铁打荆州”之说。
古城内,张居正故居、关帝庙等文化景点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张居正故居位于荆州城内东隅,原名“张大学士府”,是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府邸。关帝庙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关庙,与山西解州关帝庙、湖北当阳关陵、河南洛阳关林并列为中国四大关公纪念圣地。
黄鹤楼:江南名楼,诗画天下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吴大帝孙权为瞭望守戍而建。这座楼阁见证了1800年的沧桑巨变,从三国时期的军事哨楼,到唐宋时期的观景楼阁,再到明清时期的文酒高会之地,历经27次倾圮,屡毁屡建,见证了武汉乃至中国的沧桑巨变。
黄鹤楼位于蛇山之巅,与长江为伴,京广铁路的列车在楼下呼啸而过。楼体巍峨耸立,飞檐翘角,层见叠出,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黄鹤。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黄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庄重威严。黄鹤楼正面悬挂书法家舒同所题三字金匾“黄鹤楼”,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牌坊、亭轩等建筑环绕。
走进黄鹤楼,只见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壁画,画上著白云仙鹤,两旁立柱上悬挂着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拾级而上,二楼有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三楼有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四楼有当代名人字画,五楼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漫步其中,在雕梁画栋间感受黄鹤楼的丰富文化内涵,令人驻足喟叹。
登上黄鹤楼,放眼望去,眼前的景象使人豁然开朗。楚天极目,长江风光映入眼底,长江之水浩荡东流,如一条流动的绸带,在眼前缓缓展开。远处山峦重叠,与近处的葳蕤草木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黄鹤楼不仅是一座楼,更是一首凝固的诗。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咏叹黄鹤楼的千古绝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更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除了崔颢,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诗词歌赋。黄鹤楼不仅是文人墨客的聚会之所,更是普通百姓宴饮、娱乐、观景、送客的场所。正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钟年所说:“黄鹤楼是一个引子,诗人欲借它寻觅解开思想郁结的门径。”
保护与传承: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近年来,荆州加强了对古城和大遗址的保护工作。荆州古城墙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包括对文字砖的保护、城楼的修复等。同时,荆州还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26个部门组成,旨在加强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和活化利用。
黄鹤楼公园管理处也推出了多项文化活动,如“儿童免票人群背诵与黄鹤楼相关诗三首,可免一位同行者门票”的入园活动,以加强文化与人的互动性。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更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荆州古城和黄鹤楼,一北一南,一城一楼,共同展现了湖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是湖北的名胜古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探访荆州古城,感受其2800多年的历史沧桑,还是登临黄鹤楼,品味历代文人的诗词歌赋,都能让人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