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医院推出“最小应急单元”培训,守护医护安全
县中医院推出“最小应急单元”培训,守护医护安全
近日,县中医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最小应急单元”培训,旨在提升医护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此次培训由所长石皓天主讲,重点介绍了“警医联动一键报警机制”和“加强巡逻保卫机制”。通过模拟演练,展示了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实现“一分钟自救、三分钟互救、五分钟增援到位”的应急机制。
“最小应急单元”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公安系统的应急处置模式,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所采用。它通常由4人组成一个应急小组,配备防暴盾牌、防爆叉、长棍、短棍等装备。在面对突发暴力事件时,小组成员各司其职,迅速响应,有效控制现场局势。
这种培训模式并非县中医院独创。早在2024年8月,兰大一院就已开展过类似的“应急处突最小作战单元”战法培训。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和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也相继组织了安保“最小应急单元”培训演练。这些实践充分说明,提升医院安保能力已成为医疗机构的共识。
当前,医疗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3年全球发生1520起袭击医疗机构事件,造成至少750人死亡,1250人受伤。2024年至今,这一数字已攀升至700多起。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凸显了加强医院安全防护的紧迫性。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安全工作。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患者安全目标(2025版)》中,明确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列为重要目标。各地卫健委也在积极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加强安保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
县中医院此次推出的“最小应急单元”培训,正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它不仅提高了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增强了医院整体的安全防护水平。未来,随着更多医疗机构加入到这一行列,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就医环境指日可待。
就医安全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患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严格遵守医院规定;医疗机构则需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