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物所储能新技术,西安交大人才培养齐头并进
大连化物所储能新技术,西安交大人才培养齐头并进
12月24日,由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提供技术支持的全球首个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100MW/400MWh)在吉林松原正式投产,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在储能技术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与此同时,作为全国首个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西安交通大学正在通过其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储能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这两股力量的协同推进,正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技术突破:全钒液流电池实现重大进展
此次在吉林松原投产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装机容量为100MW/400MWh,总投资达12.22亿元。该电站采用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具有安全性高、寿命长、调峰时间长、电解液可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等优点。电站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约3亿千瓦时,有效缓解当地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提升电网的调节能力和稳定性。
这一突破背后是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多年的科研积累。研究团队基于在可焊接复合多孔离子传导膜、高导电性双极板等关键材料技术的突破,结合短流程、超薄电极等创新结构设计,开发出新一代70kW级高功率密度电堆,体积功率密度提高了一倍,成本降低40%。该技术大幅提升了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有望为促进全钒液流电池的产业化发展、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人才培养:西安交大开创储能专业先河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获批创办全国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开启了我国储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篇章。目前,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相继开设该专业,储能人才培养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西安交通大学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在钱学森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涵盖数学、物理、化学、能源、电力电子等多个学科领域,核心课程包括储能材料、工程热力学、电工电子技术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安交大将储能专业分为热质储能、储能系统和电磁与化学储能三个模块,学生在大一学期末根据个人意愿和综合成绩选择专业方向,这种灵活的培养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政策支持:储能发展迎来黄金期
储能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等政策文件,为储能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工作,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成功获批。2022年,教育部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每所高校每年选拔20名左右优秀博士生进入专项,实行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培养。
前景展望:储能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步伐的加快,储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预计到2025年,中国全钒液流电池市场规模将超过80亿元,累计装机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7%。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多重驱动下,储能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大连化物所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在储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为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未来,随着更多高校加入储能专业建设行列,以及更多企业投身储能技术研发,我国必将在全球储能产业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