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系统:企业迈向碳中和的关键技术
储能系统:企业迈向碳中和的关键技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储能系统正在成为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通过优化能源利用、降低运营成本,储能系统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碳减排目标,还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本文将从技术应用、经济效益、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储能系统如何助力企业迈向碳中和。
储能系统:企业碳中和的关键技术
在碳中和背景下,储能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能够平衡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能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
储能系统在企业碳中和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储能系统,企业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储能系统能够存储过剩的电能,在需要时释放,避免能源浪费,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峰谷电价差进行套利,企业可以显著降低用电成本。例如,浙江省某企业通过自投储能项目,在8年内实现了626.54万元的收益,回本周期仅4.2年。
提升电网稳定性:储能系统可以快速响应电网需求,提供调频、调压等服务,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经济效益分析:投资回报与政策支持
从经济效益来看,储能系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是显著的。以浙江一个0.5MW/1MWh的工商业用户侧储能项目为例,投资成本约132万元,平均年净收益可达14.6万元,回本周期约为4.2年。此外,各地政府出台的补贴政策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
2024年,多地政府出台储能补贴政策,为企业投资储能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
- 安徽省对2024-2025年建成并网的储能项目,按放电量给予0.3元/千瓦时补贴,单个项目最高100万元。
- 江西省对用户侧储能项目,按照储能设施装机规模给予50元/千瓦一次性建设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10万元。
- 深圳市宝安区对已并网投运且实际投入500万元以上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按照储能设施装机规模给予200元/千瓦时的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贴300万元。
实际应用案例:从理论到实践
许继电力电子公司的应用案例充分展示了储能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效果。该公司在八大应用场景下都有自己的应用案例,储能变流器累计出货量达8GW以上,配套的储能电站达16GWh,其中80%用于源网侧新能源。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
- 新能源配储解决方案:在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中,许继供货了整个全站的储能变流器。该项目每天都在进行充放电,运行效果良好。
- 网侧独立和共享储能电站:2018年江苏镇江东部电网侧储能项目是国内最大的电网侧储能项目,许继为三个储能电站供货PCS。
- 火储联合调频解决方案:在福建罗源电厂和广东河源储能辅助火电机组AGC调频项目中,许继提供的PCS升压舱有效解决了调频的电网压力。
- 工商业及移动储能解决方案:许继在浙江金华、江苏等地的移动电源车项目中,展示了储能系统在应急保电方面的应用价值。
技术发展与政策支持:储能系统的未来展望
从技术发展来看,储能系统正朝着更高的功率密度、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多应用场景发展、构网型应用、高可靠低成本的方向演进。目前,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已位居世界前列,2023年全国已建成投运装机31390兆瓦/66870兆瓦时,较2022年增长超过260%。
然而,储能系统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发展方向尚不明确、规划运行不够科学、产业发展存在隐忧、市场机制难盈利等。这需要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充分考虑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机制,同时期待政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结语:储能系统助力企业碳中和的未来展望
储能系统作为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不仅能够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通过峰谷电价差套利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储能系统的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应抓住机遇,结合自身需求和政策导向,选择合适的储能方案,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