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中国》:多元视角下的文化盛宴
《澎湃中国》:多元视角下的文化盛宴
2024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推出的年度系列纪录片《澎湃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这部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背景的纪录片,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和国际化表达,成功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截至9月24日,相关内容在CGTN全平台阅读量已达到1.3亿,视频观看量超4840万,成为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又一力作。
立足75周年,展现中国发展新貌
《澎湃中国》以“澎湃”为主题,寓意中国发展的活力与动力。纪录片摄制组走遍全国28座城市,从文化、科技、民生、生态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中国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正如总导演葛云飞所说,该片不仅关注中国过去的成就,更关注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展现中国在面对挑战时展现出的独特智慧与勇气。
创新叙事,搭建跨文化交流桥梁
《澎湃中国》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外国主持人探访观察+鲜活人物故事纪实+专家评述”的形式,成功跨越文化差异,搭建起与全球观众沟通的桥梁。德国人菲利普·威廉姆的故事,以其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中国作为第二故乡的魅力;科技爱好者追逐火箭升空的瞬间,传递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野生动物救护基地的故事,则诠释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在叙事结构上,纪录片运用了“点线面”的方式,通过汉服热、电动汽车、电视剧《繁花》等具体案例,揭示中国文化的复兴、科技创新的突破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这种“以小见大”的策略,使得内容解读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折扣”得以减少,让世界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社会变迁。
国际化表达,提升传播效果
《澎湃中国》在视听语言上充分运用了AIGC、航拍、穿越机、微距探针等前沿技术,赋予画面更为丰富的质感与动态美感。同时,主创团队坚持年轻化语态、国际化视角和生活化表达,将真情实感融入叙事之中,使纪录片既有深刻的社会洞察,又饱含人文温度。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胡智锋评价道:“该片以全新的视角与方式,向世人回答了‘中国何以澎湃’这一重大时代性命题,展现新时代走向世界的东方大国独特而包容的景观与气象,给我们带来令人欣喜进取的无限动力。”
专家热议,彰显国际传播价值
《澎湃中国》不仅在国内引发热议,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该片展现了中国各地各级政府致力于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国内资本与海外资本流入的努力。中国欧盟商会秘书长唐亚东也对片中展示的太仓案例表示赞赏,认为这样的案例应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延利总结道:“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的全新可能性,通过高质量内容和精准的传播策略,让中国故事进入了国际主流媒体的视野。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优秀团队的执着追求,而《澎湃中国》背后这支平均年龄仅30多岁的年轻主创团队,正是新一代中国纪录片人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的最佳体现。”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以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与变迁,是每一位文化传播者面临的挑战。《澎湃中国》以其创新的叙事策略与视听语言,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不仅是一部展现中国发展的纪录片,更是一次成功的国际传播实践,为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