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布局六大铁路客运枢纽群
广州将布局六大铁路客运枢纽群
11月18日,《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3-2035年)》正式发布。作为广州第三轮综合交通规划,本轮规划锚定"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更加注重城市面向国际、湾区多层级空间的交通效率,注重城市交通的服务品质和人的出行体验,并关注交通新技术发展。
构建十大对外高铁通道
本轮规划围绕广州"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强化了广州城市连接全球的能力,并强化交通对产业的协同支撑作用。根据《规划》,广州将推动白云机场扩容提质,布局通用航空机场,发展低空飞行,构建韧性高效的多机场体系,打造逐梦低空的天空之城。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拓宽国际航运通道,完善海铁、江海等多式联运体系,增强湾区世界级枢纽港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升级辐射全国、融入"一带一路"的铁路网络,打造面向中南半岛的国际型枢纽,构建十大对外高铁通道,联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体现广州作为重要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
加强与佛山东莞中山联系
广州作为大湾区中心城市,在本轮规划中也更加注重提升湾区层面的交通效率,要通过补强公路和城际轨道双快网络,从边界对接走向中心直连,打造更高能级省会城市和湾区核心引擎。《规划》提出,要以引领湾区发展的核心城市建设为契机,织补城际网络和公路网络,持续推动广州与湾区城市由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转变,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支撑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发展。
推行分区差异化出行模式
交通规划建设始终要服务于民,因此,本轮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城市交通的服务品质和人的出行体验。基于可持续发展指标,《规划》优化了轨道交通以提升通勤效率,优化了道路空间配置以促进绿色出行。同时强化综合枢纽的零换乘、一体化功能,打造"全天候、安全、舒适、连续"的高品质换乘环境。
升级改造道路基础设施
遵循"需求导向,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广州本轮规划在进一步研究新模式、新技术赋能交通提质增效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更加鼓励城市交通发展创新,推动交通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规划》明确,广州要通过政策引导、科研创新、示范应用、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低空飞行、自动驾驶(含车路协同)、地下物流系统等新交通业态,探索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更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公众多样化的运输需求,更高质量谋划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
焦点
到2035年,广州将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即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以及"123"快货物流圈,即国内城市1天送达,东南亚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