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制药红曲保健品致397人死亡,大阪市政府要求废弃42万件涉事产品
小林制药红曲保健品致397人死亡,大阪市政府要求废弃42万件涉事产品
近日,日本小林制药红曲保健品安全事件再次引发关注。大阪市政府于12月26日要求小林制药对约42万件涉事红曲保健品进行废弃处理。这一决定基于此前该产品导致的严重健康损害事件。
事件持续发酵,伤亡人数攀升
自2024年3月首次曝光以来,小林制药含红曲成分的保健品已导致多起死亡和住院案例。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最新数据,截至12月23日,已有397人死亡,2657人就医,545人住院治疗。这一系列数字令人震惊,也凸显了事件的严重性。
问题根源:生产环节存隐患
经调查,此次事件的罪魁祸首并非红曲本身,而是产品原料中检出的软毛青霉酸。这种物质导致了消费者的肾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小林制药在分析相关保健品及其使用原料后发现,其自产红曲原料中存在“意想不到”的来自霉菌的成分,但尚未弄清该成分究竟是什么。
专家指出,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未知成分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但由于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风险,生产企业需要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来预防。此次事件暴露出小林制药在生产环节存在重大漏洞。
监管升级:从宽松到严控
此次事件推动了日本和美国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升级。在日本,2015年引入的“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因准入门槛较低而饱受诟病。该制度允许生产商只需向监管机构提交支持其声称功能的科学证据,即可注册上市,无需获得政府机构的批准和许可。这相当于把食品安全责任完全交给企业,可能导致安全检验上出现疏忽。
美国方面,FDA发布了一份针对膳食补充剂行业的文件指南草案,要求生产厂家提交有关新成分安全性的更多信息。专家提醒,与非处方药或处方药不同,货架上的膳食补充剂类的保健品实际上并未经过FDA的审查,消费者在服用时要保持适度的怀疑精神。
理性看待,谨慎选择
专家强调,尽管小林制药风波将红曲成分置于聚光灯下,但是事件还在调查中,没有完全盖棺定论,消费者不必对含有该成分的产品感到恐慌。红曲本身具有降压降脂、活血化瘀等功效,在正确使用下可发挥显著疗效。
但此次事件也给消费者敲响了警钟:选购保健品时需谨慎,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正规渠道和知名品牌
- 关注产品成分和可能的相互作用
- 遵循医嘱或专业人士建议
- 注意产品召回信息,及时停止使用问题产品
小林制药红曲保健品事件再次提醒我们,保健品安全不容忽视。只有通过严格的市场监管和企业的自律,才能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