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一渡口:8.6万红军从这里出发
长征第一渡口:8.6万红军从这里出发
1934年10月17日,夜幕降临在于都河畔,8.6万余名红军将士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条蜿蜒的贡江,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次远征。
90年前的生死抉择
1934年,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形成铁桶般的包围圈。东线,敌东路军威逼福建长汀;北线,敌北路军推进到兴国、宁都、石城一线;西线,大山和隘口阻隔大部队行动。唯有南线,红军与陈济棠的粤军达成“停战借道”协议,加上于都境内多为丘陵地形,能够提供大部队转移时的隐蔽场地。
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集结完毕。从17日开始,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借助夜色的掩护,分批渡过于都河。为了保密和安全,搭建好的浮桥每天上午六点半前被拆除,不留任何痕迹,以躲避敌机侦察。几个渡口的浮桥反复拆搭有15次之多。
于都人民的无私奉献
30万于都人民严密封锁消息,配合红军制造假象迷惑敌人。在搭建浮桥过程中,于都河岸的许多百姓听说红军缺少材料,都义无反顾地把自家的床板、门板卸下来送到架桥现场。有的百姓甚至拆掉了自家的瓜棚、棺材,只为给红军提供架桥材料。
在物资筹措方面,于都人民纷纷将家里为数不多的粮食拿出来作军粮,很多人家的米缸都见了底。1.7万多名于都儿女参加了长征,还有近万名民工随军出征。据统计,跨过于都河的于都儿女在新中国成立时,只剩277人。
长征精神的传承
如今,当你漫步在于都河畔,可以看到巍峨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碑体为双帆造型,寓意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门前,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90年前周恩来发出的感言:“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纪念馆内,一幅由80双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引人注目,诉说着当年于都人民连夜打草鞋支援红军的故事。在东门渡口,每年10月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包括情景剧演出、合唱团演唱等,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9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长征第一渡口,望着静静流淌的于都河,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红军战士们坚定的脚步声。这段承载着无数牺牲与奉献的历史,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