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反诈中心发布预警:共享屏幕诈骗盯上学生群体
深圳市反诈中心发布预警:共享屏幕诈骗盯上学生群体
近日,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发布重要预警:近期发生多起针对学生群体的共享屏幕诈骗案件,受害者年龄集中在12至18岁之间。诈骗分子通过伪装身份、诱导下载共享屏幕软件等手段,对学生群体实施精准诈骗,严重威胁到学生的财产安全。
什么是共享屏幕诈骗?
共享屏幕诈骗是一种新型电信诈骗手法,诈骗分子利用视频会议软件中的“共享屏幕”功能,诱骗受害者开启屏幕共享,从而窃取其个人信息和钱财。
共享屏幕诈骗的典型手法
伪装身份:诈骗分子通常会冒充公检法人员、银行客服或电商平台客服等身份,利用事先获取的个人信息编造理由,获取受害者的信任。
诱导下载软件:在获取信任后,诈骗分子会以指导操作为借口,诱导受害者下载具有共享屏幕功能的会议软件,如Zoom、Teams、腾讯会议等。
开启共享屏幕:诈骗分子会以指导操作、核实信息等理由,要求受害者开启屏幕共享功能。一旦屏幕共享开启,受害者手机上的所有信息,包括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都会同步显示到诈骗分子的设备上。
真实案例
18岁高中生小李在二手平台购买游戏账号时,被诈骗分子以“验证未成年人身份”为由,诱导下载共享屏幕软件。诈骗分子通过屏幕共享获取了小李的支付信息,最终导致小李损失1786元。
14岁初中生小王在出售聊天账号时,被诈骗分子诱导进行线下交易。诈骗分子通过假冒的平台客服,以“资金安全”为由,要求小王开启共享屏幕功能。在共享屏幕状态下,诈骗分子远程操作小王手机,盗取其母亲支付宝账户中的30184元。
如何防范共享屏幕诈骗?
保持警惕:对于网络上的陌生人和未知链接,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易相信。特别是涉及金钱交易时,更要谨慎小心。
核实身份:在遇到自称是公检法、银行、电商平台客服等身份的人员时,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其身份。不要轻信其额外要求,如提供个人信息、转账等。
拒绝屏幕共享:陌生人要求下载屏幕共享软件或开启共享屏幕功能时,应坚决拒绝。正规机构或平台通常不会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核实信息或解决问题。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账号、密码和验证码等敏感信息。特别是银行卡信息、身份证信息等,更要妥善保管。
选择正规渠道:在购买商品或进行交易时,要选择正规、知名的平台或渠道,并坚持在平台内完成交易。不要轻信陌生人的线下交易请求。
及时报警:一旦发现被骗,要立即报警并保留相关证据,以便警方追查。同时,也要向相关平台举报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
家长和学校应该怎么做?
加强防骗教育:家长和学校应定期对学生进行防骗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世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关注网络活动: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网络活动,及时发现并制止可疑行为。特别是涉及金钱交易时,要与孩子沟通确认,避免孩子独自操作造成损失。
设置安全功能:为孩子的电子设备设置必要的安全功能,如密码保护、指纹识别等,防止孩子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支付操作。
建立沟通渠道:家长和学校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一旦发现诈骗行为,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共享屏幕诈骗手法虽然隐蔽,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